信奉伊斯蘭蘇菲主義的西班牙人

儘管西班牙有很多北非移民,但信奉伊斯蘭教,特別是蘇菲主義的人,並不常見。

那位帶著頭巾,穿著紅紫相間涼鞋的女士說:“我叫巴伊亞(Bahia),在阿拉伯語中寓意著美麗和同情心,歡迎來到我的學校。”她給我倒了茶,端上甜點,我們就坐在蒙特梭利學校後院的一棵橄欖樹下談論蘇菲主義(伊斯蘭神秘主義派別),那棵橄欖樹有一百多歲了,學校也不大。

我們並不是身處一個穆斯林國家,我們站在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北部地方。

奧吉瓦(Orgiva)是個神奇的地方,它坐落在東北方,距格拉納達(Granada)60公里,四周被阿爾普山(Alpujarra)包圍。小鎮的人口不超過6000,但令人驚訝的是,這裡容納了來自68個不同國家的人,還有佛教團體O.Sel.Ling,彩虹人(追崇非暴力和平等主義,也叫Beneficio)在這裡也有著龐大的帳篷營地。

我來這片荒地的目的,就是要瞭解這裡最大的文化社區:35個定居在這裡的家族,他們起初信奉天主教,後來改信蘇菲主義。儘管西班牙是北非移民的家園,但信奉伊斯蘭教,特別是蘇菲主義的教徒並不多。我想知道是什麼促使了他們宗教信仰的改變?為什麼他們選擇居住在如此偏僻的安達盧西亞(Andaluca)?

巴伊亞最初叫瑪利亞·約瑟·維拉·卡斯柯(Maria Jose Villa Cascos),她說她出生在塞維利亞(Seville),在奧吉瓦西邊320公里的地方,後來開始學習法律,曾經在馬德里(Madrid)當過律師。

“我是在塞維利亞的天主教大學開始研究生活的正確方式的。”她說,“經過好幾年的學習,探索,懷疑,試驗,我才接觸到蘇菲主義,蘇菲主義的生活方式,主張寬容、理解、無限愛的教義改變了我。我們追求簡單的生活,追求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需求。這也是我不做律師開始教書的原因之一。”

她補充說,上世紀70年代的酋長奧馬爾(Umar),在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前,也曾在奧吉瓦住過。

在過去的幾年間,有很多改變宗教信仰的教徒來到這裡,巴伊亞就是其中一個,她抓住機會來到這裡辦了一所學校。但是奧吉瓦的蘇菲派並不是隱世派。他們也用手機,也上網,用Instagram。他們甚至在這裡做生意,比如巴伊亞在這裡辦學校,她丈夫開了一家電器商店。其他人有的種地,賣農產品。但是他們的生活是在他們的信仰下進行的。

唯一異于常人的是他們別具特色的著裝:男性一般穿寬鬆的褲子和上衣,女性一般帶頭巾,穿長袖和長至腳踝的裙子。我好奇的是,在西班牙潛在的恐怖主義威脅下,有的人開始將伊斯蘭教和聖戰主義者、激進主義聯繫在一起。這種情況下,人們是怎麼看待他們的呢?

“在奧吉瓦,沒有人會盯著我們,因為我們是一個比較大的團體。在其他地方,或許有人會打量我的著裝,甚至認為我是個怪咖,但是……”她聳肩道,與其關心那些注視和低語,巴伊亞更關注宣傳她的教義:寬容、無限愛和理解。她說:“由於我們主張苦行,人們對伊斯蘭教的看法過於片面。戰火和恐怖襲擊佔據頭條,善意的行為卻被忽略。這種不平衡需要被打破,人們需要瞭解伊斯蘭教和蘇菲主義主要是追求和平,無限熱愛安拉,而安拉是幫助我們跨過生命海洋的真主。”

為瞭解更多資訊,我來到巴卡拉茶餐廳,這家餐廳是蘇菲主義信徒佩德羅·巴西奧(Pedro Barrio)開的,他現在叫凱西姆(Qasim)。

凱西姆來自畢爾巴鄂(Bilbao)的一個天主教家庭,他曾經也負責經營家族的餐館,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尋求精神指向。

“我經歷了很多,”他說,“曾經我信奉佛教,然後對薩滿教、精神療法,呼吸法產生興趣。經過朋友的介紹,我開始對蘇菲主義有所瞭解。當我發現其中的教義,知道在伊斯蘭教中耶穌是一名預言家,我覺得自己找到了歸屬。所有的一切都不陌生,於是我知道這就是我追尋的信仰,所以我決定改信蘇菲主義。它讓我找到了平靜和生活的目標。”

“你的家人怎麼說?”我問道。“不是很支持。我母親倒是能理解我,但我父親對此特別憤怒。我們的餐館對我來說也是個問題。我通常在清真寺做禱告,然後我必須回餐館,給客人提供酒水,切火腿。我不能再這麼下去了。”他這麼說,“命運出現了轉折,我的一個同伴,他信奉蘇菲主義,想在奧吉瓦開一家清真餐廳但是沒有足夠的資金,他找到我,然後我們就合夥開了餐廳,後來就是我一個人出資,成了唯一的店主。”他的很多朋友都信奉蘇菲主義,經常光顧他的餐廳,還有很多新世紀的民間藝人,遊客和當地人,這裡不提供酒水和豬肉,但也不是純素食主義餐廳。所有的食物都是自家烹飪的,還是有機食品。我點了一份摩洛哥燉雞,一份肉桂鮮奶油蛋糕,十分美味。坐在巴拉卡的露臺上,可以見識到不同國籍、不同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各異的人們相談甚歡的場面。長髮綹、頭巾、佛教和尚的長袍就是例證。我聽到了英語、法語、德語和阿拉伯語,時不時還有幾句西班牙語。”

“你會說阿拉伯語嗎?”我問。

“不會,”他笑著回答,“雖然我們祈禱的時候說阿拉伯語,但那是我唯一會的阿拉伯語。”

儘管很忙,凱西姆還是帶我去了他們的清真寺,每逢週四晚上他們會在那裡念誦“迪克爾(dhikr)”,讚頌安拉,冥想。在神聖的星期五,會有更多的祈禱者來到這裡,他們還會聚餐。

這個清真寺很簡陋,就在距離小鎮兩公里的橄欖和柑橘林裡。那有一間禱告屋,一個廚房,提供給來訪的蘇菲派信徒的三間簡樸客房。孩子們跑來跑去,婦女們有的正在準備晚餐,有的正在招呼一些遊客。

“這些人都是從摩洛哥和其他一些穆斯林國家來的,他們這屬於清真旅遊,主要是參觀其他穆斯林國家的穆斯林團體,這種旅遊現在很流行。“凱西姆解釋道。

他同意巴伊亞的觀點,認為在非穆斯林國家宣傳和平共處、無限愛和理解的信仰是有必要的。

“除了按著信仰生活,我們十分歡迎像您這樣的遊客的到來,讓世界瞭解我們,”他說。在和我道別之前,他補充說:“或許有一天所有人都會和平相處,真主保佑。”

--------------------

原文選自:BBC

編譯:吳程程  編輯:欽君

作者:Inka Piegsa-Quischotte 

來源:中國日報網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