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究竟是否會消失

世界上無神論呈上升趨勢,是否意味靈性即將成為過去?瑞吉爾·努爾發現答案複雜得多。全球範圍內相信生命終會以死亡結束的人以數百萬計地增長——他們不信奉神明、不相信來生、不覺得神靈計畫著世上諸事。儘管缺乏支持,這種趨勢恐怕蓄勢待發。一些國家公開承認無神論從未如此流行。

加州克萊蒙特匹茲學院社會學與世俗學教授、《活出世俗生活》一書作者菲爾·祖克曼說:“如今周圍的無神論者絕對比以前多多了,純數量上的和人類中所占比上都是。”據蓋洛普國際一項涵蓋57個國家、超過5萬人的調查顯示,2005至2011年間自稱有宗教信仰的個體數從77%跌至68%,同期自認為無神論者的個體數則上升3%——使得世界的堅定非信徒估量比例上漲至13%。

【注:蓋洛普公司由美國著名的社會科學家喬治·蓋洛普博士于1935年創立,是全球知名的民意測驗和商業調查/諮詢公司。】

(荷蘭最南部小城馬斯特里赫特,教堂因為少有人去做祈禱而變成書店)

雖然無神論者的確是非主流人群,而這些數字可否預兆未來之事?假設全球性趨勢持續下去,某天宗教會徹底消失嗎?

未來無法預測,但研究我們對宗教瞭解的部分——包括宗教最初為何演化、為什麼有人選擇信仰有人選擇放棄——能提示未來數十年或數百年中人神關係怎樣走向終結。

學者仍在嘗試梳理出讓個體或國家傾向無神論的複雜因素,找到的共同點卻寥寥無幾。宗教的部分吸引力在於它為一個世事難料的人間貢獻了安全感。因此那些報告出無神論傾向率最高的國家同為向自家公民提供相對較高的經濟、政治和生存穩定性的國家便不足為奇。“社會保障似乎削弱了宗教信仰,”祖克曼說到。他還補充說資本主義、技術與教育的收穫好像也和某些群體中的宗教衰敗有關。

信仰危機

一百年前,宗教在日本、英國。加拿大、韓國、荷蘭、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德國、法國、烏拉圭(本國多數居民有歐洲祖先)這些國家還備受重視,而今其中部分國家卻報出變成了世界宗教信仰率最低的地方。這些國家的鮮明特點就是強大的教育和社會保障系統、高平等、相對富裕。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心理學家昆廷·阿特金森表示:“基本上這些國家的人都不害怕自己身上會發生什麼。”

而信仰衰落像是正全面呈現,包括在一些宗教信仰虔誠的地方,例如巴西、牙買加、愛爾蘭。“極少有哪個團體今天還比他們四五十年前更虔誠,”祖克曼說到。“唯一的例外恐怕是伊朗,但世俗的人可能隱瞞自身信仰這點就很微妙。”

美國也是個例外,作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並且高宗教信仰率極高。(近來一項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仍顯示出2007至2012年間,美國人中自稱為無神論者的比例從1.6%上升至2.4%。)《大神靈》一書作者、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艾爾拉·羅倫薩揚認為,衰落並不意味著消失。生存保障比它本身看上去更易犯錯。世間萬物,瞬息萬變:醉駕司機害死深愛之人;龍捲風毀滅城鎮;醫生下達臨終診斷。未來幾年內,氣候變化報復肆虐世界、自然資源潛在短缺,病痛和苦難會刺激宗教信仰興起。“人們想逃避痛苦,但若無法從中脫身,他們就想找到受苦的意義,”羅倫薩揚說到。“出於某些原由,宗教仿佛給痛苦賦予了意義——遠遠超出任何我們所知的世俗理想或信仰能辦到的範圍。”

這類現象在醫院病房和世界各地的災區中不斷上演。比如在2011年,一場大地震侵襲了新西蘭的克萊斯特徹奇—一個非常世俗的社會。那次地震的經歷者中信徒數量激增,但該國其它地區的人依舊世俗如初。這條規律確有特例存在——比如二戰後的日本宗教暴跌——祖克曼認為,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遵循克萊斯特徹奇的模式。“如果是經歷可怕的事情把人全變成無神論者,那我們就都是無神論者了。”

神之心

即使奇跡般地解決了世間煩惱,人人都過上安寧平等的生活,宗教仍可能伴隨著人類。這是因為進化中的偶然急變使人類在神經心理學上有了一個神形的孔。

要想瞭解這點,鑽研“雙過程理論”很必要。心理學主要內容說明了人類思維的兩個基本形式: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二進化出的時間比較較近,是我們腦海裡的聲音——好像永遠不會住口的解說員——讓我們能夠從邏輯上計畫和思考。

【注:雙過程理論在心理學上對“兩種不同方式發生同一現象/兩種過程產生同一結果”做出了論述,通常兩種過程包括直接/間接、無意識/受控制的意識過程。根據該理論,直接過程、態度和行為隨信念和教育而變化;間接過程或態度往往消耗大量時間並隨新習慣的形成而變化。雙過程理論涉及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並與經濟前景理論、行為經濟學相關聯。】

另一方面,系統一是直覺性的、本能的、無意識的。無論出生地,這些能力在人類中有規律地產生,是生存機制。系統一讓人天生厭惡腐肉、使人說母語不假思索、令嬰兒辨識雙親,區分活物和死物。系統一讓人類傾向於尋找更好理解世界的模式、尋求表像看似隨機事件背後的意義,比如自然災害或親人離世。

一些學者認為系統一除了説明人類應付危險並找到伴侶,還使宗教得以演化和延續。比方說,系統一令人類本能地利用生命力——名為“高敏度施為感知”的現象——不管我們去哪兒、他們是否在那兒。一千年前,這種趨勢或許幫助人類避免潛在的危險,像草叢裡蜷伏的獅子、灌木中隱蔽的毒蛇。但系統一也讓人類容易作出存在無形施為者的結論——採取的表現形式則是注視著我們的仁慈神明、未安息的祖先、蟄伏在陰影中的怪獸。

【注:施為感知,即在某些可能涉及自身情況下,人或動物預感到具感知力或智慧的施為者(人或其它存在, 通常指人類、其它活物或宗教靈魂意識)有目的的干涉。】

同樣地,系統一支援我們二元地看待事物,也就說人很難將身體和思維看成獨立單元。這種趨勢早就出現了:忽略掉文化背景,小孩子更相信自己有不朽的靈魂——即本質或人格在出生前就有了,且一直存在。這類情形很容易同化作多種現存宗教或者——帶點兒創造力地——形成宗教原始結構。

加州帕薩迪納富勒神學院人類發展繁榮中心主任、《生為信徒》一書作者賈斯汀·巴雷特說:“我一位斯堪的納維亞的心理學家同事是無神論者,他告訴我自家三歲的女兒最近走到他跟前說‘每個時空神明無處不在。’他和妻子搞不懂這說法是女兒從哪兒學來的。在他女兒眼裡,神明是老年婦女,所以她可不是從路德教會那兒學來的。”

【注:路德教會根據其教義又譯為“信義宗”,相信“因信稱義”,即認為人憑信仰蒙恩而得稱義和救贖。而天主教則認為人要蒙恩必須得到代表上帝的教會接納和足夠的善行。】

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思維、頭腦和文化中心主任兼《為何宗教屬於本能而科學不是》一書作者羅伯特·麥考利認為,許多學者因為各種理由相信宗教崛起是“認知情形的副產品”。“宗教是文化的安排,用來保證和開發人類這些天生的能力。”

積習難破

無神論者必須同全部文化和進化包袱對抗。人類本能地要相信自身是某個更大事物的一部分,相信生命並非毫無價值。我們的思維渴求目的和解釋。“有了教育帶來的科學和批判性思想,人可能不再相信自己的直覺,但直覺還是在。”羅倫薩揚說到。

【注:進化包袱是一個種群基因組的組成部分,對過去的個體有益但在當今物競天擇的壓力下有弊端。 】

此外,科學——大量無神論者和非信徒用來理解世界的選擇系統——可不是易於接受的認知事物。麥考利認為科學在於糾正系統一的偏見。我們必須承認地球自轉,哪怕從未親身體驗到。我們必須接受進化的絕對中立性、接受宇宙沒有極限設計或目的的觀念,哪怕直覺告訴自己的不同。我們也發現承認錯誤、抵制自身偏見並接受隨新資料獲取和測試千變萬化的真理很難——全是科學之基本。“科學不是本能上的認知——它很難,”麥考利說到。“而宗教則主要是一些根本用不著去學習的事物,因為我們瞭解。”

巴雷特還補充到:“有證據表明宗教思想是阻力最小的途徑。去除宗教得從根本上改變一些人性上的東西。”生物學上的關鍵或許能解釋這個事實。儘管20%的美國人和教堂沒關聯,68%的美國人表示自己仍然相信上帝,37%的人自稱具有宗教精神。即便沒有組織性宗教,他們仍相信是某個更偉大的存在或生命力支配著世界。

同樣地,世界上很多人明確表示自己不信神卻抱有迷信意向,比如相信鬼魂存在、占星術、因果報應、心靈感應或轉世輪回。羅倫薩揚說:“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多數人說自己不信上帝,但超自然信仰或迷信傾向卻比你能想到的高得多。”此外,非信徒通常依賴能理解成宗教取代物的東西——運動隊、瑜伽、專業機構、大自然等等——指導他們的人生觀。巫術如同聖經般在美國日益流行,異教信仰好像也成了英國增長最迅速的宗教信仰。

非信徒的宗教體驗也可通過其它更離奇的方式表現。同在人類發展繁榮中心就職的人類學家里安·霍恩貝克發現證據顯示,魔獸世界對部分中國玩傢俱有精神上的重要性,比如巴雷特說的:“魔獸好像給發揚一定道德品質提供了機會,而這種機會是當代社會常規生活所沒有的。似乎人對宗教思想都留有這類概念空間,而若裝滿宗教,空間便會以令人詫異的方式呈現。”

信者其內

另外,宗教促進了群體凝聚與團結。遠古社會中,用全能的上帝(或神明)注視著胡作非為者當威脅有助於維持秩序。阿特金森認為:“這是一種超自然懲罰假說,如果大家都相信懲罰是真的,那宗教就適用於所有群體。”

通過更嚴格的道德準則來積極引導宗教,人的不安和苦難又發揮了作用。新西蘭慧靈頓大學的約瑟夫·保爾利亞及其同事在近日一項面對全世界範圍內近600個傳統社會宗教信仰體系的分析中發現,氣候越惡劣或者越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地方越可能形成教化式的神。為什麼?樂於助人的鄰里可能意味著生死之別。在這樣的背景下,宗教由一種利於大眾的公共事業形態得以進化。

保爾利亞認為:“當我們看到某個十分尋常的事物形成發展之迅速、始終保留在各類文化中,那麼宗教擁有團結功能的主流解釋也說得通了。”

最後,宗教盛行的竅門還包括一些簡單的數學。從跨文化來說,更虔誠的信教者也比不信教的人更多子。“有強力證據支援這點,”羅倫薩揚說到。“即使在信教者裡,原教旨主義信徒生育率通常比自由主義信徒更高。”再加上在自己長大後要不要信教這件事上孩子往往遵循父母為榜樣,何況一個完全世俗化的世界恐怕更沒可能。

【注:原教旨主義也稱“基要主義”或“基要派”,一般提倡對宗教的基本經文或文獻做字面的、傳統的解釋,認為宗教內部出現的自由主義神學使信仰世俗化、偏離了信仰的本質。原教旨主義反對現代主義,保守性、對抗性、排他性、戰鬥性極強。】

信仰長存

出於全部原因——心理學的、神經學的、歷史的、文化和邏輯的——專家認為宗教永遠不會消失。無論由恐懼或愛來維持,宗教在讓自身長存這方面相當成功。如若不然,它將離人遠去。

而即便我們遺忘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諸神以及所有其它神明,但幾乎能肯定迷信和唯心主義仍會興盛下去。同時,造就更正式的宗教體系很可能僅需一兩場自然災害的影響罷了。“即使最好的世俗政府也無法處處保護你。”麥考利說到。一旦人們發現自己面對一次生態危機、一場全球核戰爭或者瀕臨彗星撞擊,對神的信仰就會出現。

祖克曼說:“人類面對病痛和苦難時需要慰藉,很多人相信今生之外還有更多;相信有個無形的存在愛著自己。世上總有人信的,對多數人信仰神明我毫不詫異。”

BBC原文連結:http://www.ltaa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905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