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槍擊案後的華人穆斯林:無奈與堅守

上午11時,跟往常一樣,穆妮娜•奧馬爾打開店門,掛出“open”的牌子,開始一天的營業。

 “很擔憂!”

談及七天前發生的南加州槍擊案,這位來美已經13年,在洛杉磯華人聚居的聖蓋博開設第一家新疆餐館的維族女老闆說,自己的第一反應是擔憂。

 01.jpg

穆妮娜·奧馬爾。僑報記者攝

南加聖貝納迪諾市槍擊事件造成至少14人死亡、21人受傷。隨著兩名槍手穆斯林身份的確定,包括華人社區在內,美國社會出現新一輪的對穆斯林的猜疑聲音,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甚至發出“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的極端言論。

作為少數族裔中的少數人群,在美華人穆斯林人數雖然不多,但依然回避不了四處而來的輿論壓力,心態很複雜。

一、擔憂

穆妮娜的擔憂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與其他人一樣,對自身安全和社會安全缺失的擔憂;其次,則是對槍手身份可能給穆斯林群體形象帶來破壞的擔憂。

 “剛開始傳言是三名白人槍手,當時心裡想,還好還好;後來確定兩名被擊斃的槍手都是穆斯林,還是對有著6個月大孩子的夫妻,又開始害怕媒體會將我們穆斯林與恐怖分子的標籤等同。”穆妮娜說,之所以會有這種擔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9•11後,從美國到全球,很多人對穆斯林產生誤解,包括一些新生代的穆斯林本人。

所以當她24歲的女兒在前兩天對她說“宗教有些時候會害死人”時,她趕緊解釋:“不是宗教害死人,是那些利用宗教的壞人害死人。”

 02.jpg

南加州的穆斯林在12月2日的槍擊案後,自發組織在公共場合進行禮拜,向大眾傳達“穆斯林不等於恐怖分子”的資訊。(南加穆斯林協會供圖)

她認為,女兒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對自己的穆斯林身份產生了疑惑,她希望幫助女兒消除這種疑惑,“但孩子大了,思想會更多受社會的影響,這讓我很擔憂。”

穆妮娜說,自己最害怕的,是孩子因為這種事情而受到波及。當南加州槍擊案發生後的第二天,她跟10歲的小兒子說,如果學校裡有同學問到這方面的事情,一定要告訴他們,恐怖分子不代表穆斯林,真正的穆斯林是絕對不會這樣的。

為了避免女兒的疑惑在兒子身上重現,她早在兩年前就讓小兒子每週到清真寺去學習,“清真寺的教師會以非常客觀的態度告訴孩子9•11是怎麼回事,恐怖分子是一群不尊重伊斯蘭教義的人,真正的穆斯林應該怎麼樣去做……”

她覺得這樣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好,“現在我兒子在很多方面變化很大,在孝順父母、潔淨身體、樂於助人等方面,他都比原來進步了很多。”

讓她覺得比較安慰的是,美國在對待孩子的方面做得比較好,“我的孩子還從來沒有因為穆斯林的身份,而在學校裡遭到什麼不公平的待遇”。

最近店裡的生意有所下滑,“但我知道這段時間大家的生意都不好做,所以不一定是槍擊事件帶來的。”穆妮娜說。

二、痛心

對於南加州槍擊事件後美國社會以及華人社區出現的對穆斯林的猜疑,2000年開始到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文乙(化名)更多是感到痛心。

文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回民,但他認為,自己真正瞭解穆斯林教義,是從9•11之後開始的。

 “9•11之後,很多人都對伊斯蘭教的教義產生興趣,當時英文版的《古蘭經》一度脫銷,”文乙說,自己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才真正認真研究《古蘭經》。

 “《古蘭經》裡從來沒有鼓勵人殺人,更不用說自殺式襲擊。教義裡強調:一個人如果妄殺一人,在真主眼裡就是妄殺了全人類,是無法上天堂的。”

文乙對外界因為恐怖分子而曲解伊斯蘭教義,感到痛心,而對一些媒體斷章取義的宣傳導致大眾的誤解,更是覺得憤怒。

他舉了個例子:在9•11之後,一名白人男子拿著衝鋒槍殺死了一家開商店的美國公民全家6口,當警方問他的作案動機時,他說:“我恨這些穆斯林”,而諷刺的是,他殺死的這家人,其實是信奉的是印度一個教派,只不過這個教派裡的婦女也會纏上頭巾。

 “連什麼人是穆斯林都沒搞清楚就盲目的擴散仇恨,這讓人覺得很心寒。”文乙說。

其實,作為歷來被視為模範族裔的華人,在美國主流社會中很少會被與極端分子聯繫在一起。在他們的心目中,穆斯林都是中東的阿拉伯人,留著長鬍子,戴著頭巾。

 “這是一種普遍的誤解。”文乙表示,自己在大學裡的同事在得知他的穆斯林身份時,都會感到驚訝,“一位元女同事曾經問我,我看你平時非常斯文,思想也非常理性,怎麼會跟那些極端分子是同樣的宗教呢?”

這位對伊斯蘭教研究較深的學者認為,這種民眾從大眾媒體上獲知的誤解,在很多美國人心目中已經紮根,所以在南加州槍擊案發生後,川普的極端言論才會有這麼多的支持者。

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讀博士、博士畢業後在美國矽谷地區的高科技公司任職主任工程師的金文豐(化名),被稱為“漢穆”。所謂“漢穆”,是指漢族人在後來對伊斯蘭教產生興趣,並進而皈依伊斯蘭教的人。他對川普的言論也感到非常憤怒。

他認為,美國社會的槍支暴力犯罪,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把如此普遍的社會問題,跟這次槍擊個案嫌犯的穆斯林身份相關聯,是可笑的。

他還批評美國在此次南加州槍擊事件後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金文豐舉例說,在暴力犯罪人被確定為穆斯林之前,媒體一直在用“槍手”(gunmen)一詞,而且對事件的界定為“槍擊”(shooting)。但一旦確定了槍手的穆斯林身份,槍手則變成的“恐怖分子”,槍擊變成了“恐怖襲擊”。“這種的通過槍手的信仰或者族群身份的界定,而不是事件本身的界定,是典型的偏見式雙重標準。”

 “對於這種誤解,我們做過很多澄清。”在沙特駐洛杉磯總領事館工作的劉安琪說。他是一名臺灣移民,在沙特居住學習過十年,現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阿訇。

03.jpg 

劉安琪阿訇說,對於恐怖分子的殘暴,他們一向持譴責的態度,從來不會為恐怖分子辯護,但他們希望世人不要把穆斯林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籤。(僑報記者攝)

 “在9•11後,我和太太到市區散發過傳單,告訴大眾,恐怖分子不代表穆斯林;每次有相關事件發生後,一些穆斯林組織都會出來澄清,告訴大家恐怖分子是違反伊斯蘭教義的一群人,在我們眼裡他們不是穆斯林。”劉阿訇說,這樣做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比ISIS等組織完善的宣傳管道,他們這些理性的聲音往往被掩蓋。

三、無奈

 04.jpg

南加州的穆斯林在12月2日的槍擊案後,自發組織在公共場合進行禮拜,向大眾傳達“穆斯林不等於恐怖分子”的資訊。(南加穆斯林協會供圖)

對於誤解產生的原因,文乙認為,“恐怖分子劫持了穆斯林”。

劉阿訇說,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的諸多慘案,讓仇恨的種子在中東部分穆斯林心中生根發芽,給ISIS的產生創造了溫床,“但這是國家和國防部的責任,不應該由全體穆斯林來承擔”。

而誤解產生的原因,這些華人穆斯林認為,媒體的責任很大。

文乙說,在9•11後,當時有一些媒體說,很多穆斯林怎麼高興,“我不排除有些無知的穆斯林,但正如當時一位北京的教師說,一些北大清華的學生或者是拿不到美國簽證的人,也在歡呼雀躍,但不能因為有人曾經歡呼雀躍,就認為中國所有人都是恐怖分子的支持者。”

據文乙介紹,目前在美國的穆斯林應該在800萬人以上,“但因為穆斯林移民美國比較晚,我們在政界和媒體界的力量都很弱,發聲管道有限。”

劉阿訇認為,美國的新聞媒體大多控制在猶太人手中,比如《紐約時報》,在南加州槍擊案後直接在頭版說:是穆斯林發動了恐怖襲擊。

至於制止偏見傳播的手段,這些華人穆斯林的語氣中透露著無奈,“我們的力量太弱,沒有任何的媒體話語權,特別是華人穆斯林,更加是沒有話語權。”

目前在美國太平洋大學傳播系做訪問學者的金強正從事對伊斯蘭國家報導的研究。他認為,其實穆斯林並不缺乏話語權,而是缺乏說話的技巧。

 05.jpg

金強在美國。(金強供圖)

他解釋,話語權首先是說話的權利,其次才是說什麼,怎麼說的權利,新媒體管道給了穆斯林更多說話的權利,因此焦點是說什麼和怎麼說。

金強認為,對於穆斯林的誤解主要不在於知識或信仰層面,互聯網上方便易得的有關各宗教和各文明的基礎性資訊,實際上基本能夠從源頭上消除誤解和偏見。誤解和偏見的產生來自於態度,即拒絕聽、拒絕看、拒絕交流,拒絕交朋友,靠自己的臆想和別人的“道聼塗説”來構建“假想敵”。

他表示,美國定義的“恐怖主義”的確是存在的,也在聯合國和世界多數國家取得了認同,包括穆斯林本身的認同。在表達反對“恐怖主義”的態度上,穆斯林並不必然比非穆斯林表現出更大的寬容,但更主張標準統一、公平對待,反對將恐怖主義與特定的宗教和種族掛鉤。穆斯林所反對的主要是標籤化、妖魔化和無端泛化,但脆弱和偏執的媒體經常不傳達這方面的聲音,認為只要是反對,就是擁護“恐怖主義”。

也因此,金強認為,穆斯林應該充分利用好新媒體,但應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學會適應新媒體習慣的新表達。他還特別強調,華人穆斯林秉承了中伊文明中的精華,更善於進行和平的表達,這應該對穆斯林圈有所助益。

四、堅守

雖然外界特別是網路輿論中對穆斯林的猜疑很多,但受訪的幾位華人穆斯林都有一個共識:總體上美國社會還是比較理性和包容的,這是令穆斯林自身很欣慰的。

槍擊案發生的第二天,聖貝納迪諾舉行追思悼念活動,基督徒、猶太人、穆斯林都共同參與,現場傳回的照片和視頻讓一些華人穆斯林很是感動。

 06.jpg

槍擊案發生的第二天,聖貝納迪諾舉行追思悼念活動,基督徒、猶太人、穆斯林都共同參與。(網路圖片)

聖蓋博華人比較聚集的清真寺在槍案發生後,積極與本地團體聯絡,發起為遇難者募捐活動,同時在平時特別是主麻的聚禮中特別為遇難者祈禱。

文乙介紹說,本地兩個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會組織還專門拜訪清真寺,向因槍擊事件而承受了不應該承受壓力的穆斯林表示慰問。

南加的華人穆斯林除了在清真寺的禮拜外,每月還會定斯舉行聚會,講習教義,聯絡感情。本次南加槍擊案事件發生後,大家自發組織到公園進行燒烤,公開禮拜。劉阿訇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華人穆斯林互相之間有個精神支持,同時通過公開活動向非穆斯林表明自己的態度。“我們禮拜的時候有美國人看到,但他們並沒有什麼不滿反應。”

除了這類活動外,華人穆斯林也組建了自己的微信群。槍擊案發生後,群裡有人對於外界的壓力明顯有些困惑,大家一度討論到底要不要對外解釋。劉阿訇舉出自己當年在911後與眾人散發傳單的例子提醒大家,穆斯林既要互相支持,堅定信仰,也要主動地出面進行必要的澄清。

後記:

採訪結束的當天,正是南加槍擊案的頭七。華人穆斯群體間互相提醒著來自清真寺的一條消息,鼓勵大家參與當天下午在聖貝納迪諾進行的悼念活動。

華人原本是少數族裔,而華人穆斯更是少數的少數。全美到底有多少華人穆斯林,沒有權威的數字。我們選取了阿訇、學者、學生、商家,臺灣移民、大陸移民,回族、維吾爾族、漢族等不同的角色,想盡可能地從多維度講述這一特殊的華人群體在槍案後的情況。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