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起義百年

253-1.jpg  

▍1948年至今,只有技術手段改變了,殺戮背後的原因仍然如一,作者巴魯德寫道。

隨著巴勒斯坦起義在上周勢頭增強,我坐下來傾聽並記錄艾哈邁德·阿爾·哈吉的故事。這名83歲的巴勒斯坦難民來自加沙的薩瓦菲勒(Sawafir)村,自1948年以來他就生活在加沙地帶。跟隨他的回憶,我的思緒開始在過去與血腥的現實之間穿梭。

十年前我開始記錄巴勒斯坦人的個體歷史,而後我所有的書和大部分文章都被這種悲劇性的主題籠罩。我不斷面對那些有關失去和流離的故事,同樣的故事也在普通的巴勒斯坦人中代代相傳。

很少有外界的人聽說過這裡的故事,包括那些來自加沙、傑寧、代爾亞辛、代赫舍難民營、貝魯特難民營、雅爾矛克難民營、賈巴厘亞難民營和其他一千個地方的聲音。巴勒斯坦故事是歷史和智識的結合,它從來都不可以被分開或者選擇性分析。

253-2.jpg

▍發生於1948年4月9日的代爾亞辛村大屠殺是阿以衝突的關鍵事件。當時猶太複國主義右翼恐怖組織入侵了耶路撒冷附近的代爾亞辛村,約107名包括婦孺在內的村民被殺害,還有部分村民被俘到西耶路撒冷遊街示眾。

每一次巴勒斯坦歷史上的大事件發生後,人們都希望巴勒斯坦人可以學會與現實共存,而不論這份新的現實被以色列規劃或定型為什麼樣。不僅僅是人們期待巴勒斯坦人放棄回歸權,甚至他們自己的總統阿巴斯也公開放棄了他這樣做的權利。

 

巴勒斯坦人的權利的出賣

阿巴斯並不是第一名自願放棄巴勒斯坦權利的領導人。這一連串的讓步可以追溯到奧斯陸協議。巴勒斯坦政治精英們歷史性地維持了其對巴勒斯坦社會的控制權。

面對“出賣”一詞,他們從未有過道德上的不安,這個詞被很多巴勒斯坦人用來描述自己。歷任領導人聰明地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維持政府的運行,並在後來與英國殖民主義、約旦領導、埃及軍事統治,以及更近期的與將國家建立在巴勒斯坦領土上的以色列政權共存。

253-3.jpg

▍1982年9月16日至9月18日,在以色列的安排下,貝魯特的薩布拉街區和鄰近的夏蒂拉難民營遭到黎巴嫩長槍黨與基督教民兵組織的攻擊。當時,以色列國防軍包圍了兩個難民營所在地,並在出口處部署軍隊防止居民逃離,以求血洗,致死3500巴勒斯坦人。貝魯特大屠殺後,沙龍被成為“貝魯特屠夫”。

哈吉的故事與他被驅逐出所愛的村莊有關。這個在16世紀早期就存在的薩瓦菲勒村在1948年猶太複國主義軍隊的戰火中付之一炬。他的故事僅局限在鄰近的那些村鎮,當時這些村鎮也處於世界地理的邊緣。

最終導致他被驅逐的事件是不遠處貝特達雷斯村的陷落。貝特達雷斯村更大些,住著巴勒斯坦小農人家。這些徘徊在貧困與極度貧困之間的人們也是巴勒斯坦人口的主要構成部分。他們中的一些人擁有土地,其他人則為富有的巴勒斯坦家庭充當廉價勞動力。但他們總是、將來也會是巴勒斯坦的核心抵抗力。在貝特達雷斯村,他們也確實一直戰鬥到用盡最後一顆子彈。隨後發生的是迄今仍然鮮為人知的大屠殺:

 “猶太複國主義民兵車隊最終回來了,這次他們來復仇。他們黎明時分發起攻擊,一直持續到午後。村莊的四面八方都被包圍了,所有進村的道路都被隔斷以防農民軍前來營救。雖然當時村裡的士兵有最多90杆槍,但侵略軍使用的卻是現代武器,有迫擊炮、架有機關槍的加固機動車,與之同在的是數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民兵們向前推進,處決所有從第一輪屠殺中倖存下來的人——平民和所有人。其他人從燃燒的田地中奔逃,被狙擊手的子彈追逐,跌跌撞撞。大屠殺讓害怕與恐懼得以成形,尤其當死亡人數達到300的時候,而這個村子此前人口最多時候也沒有兩千人”。

 

長期的壓迫

哈吉所述也可能發生在另一個村莊或者另一個難民營。在我的書《尋找傑寧》中所記錄的故事有著很多相似之處,這本書詳細記錄了2002年傑甯難民營發生的軍事進攻和殺戮,以及2008年、2012年和2014年發生在加沙的恐怖事件。

1948年至今,只有技術手段改變了,殺戮背後的原因仍然如一:是種族主義話語逼迫今天的以色列人和以色列領導人採取暴力;而同樣的因素也影響了幾乎整個上世紀的以色列人的祖先。而另一方面,被制裁的巴勒斯坦領導人及其所服務的精英階層的妥協、自私自利的本性也從未改變。

如今在耶路撒冷、西岸和加沙進行回擊的巴勒斯坦人正是自1936年開始領導三年起義和動亂的那一代人的後代。

這些人裡面許多是貧困的、沒有文化的農民,但他們擁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識,這讓他們可以持續進行起義,以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主義和猶太複國主義的暴力。也是這些人,在貝特達雷斯、在所有巴勒斯坦村莊進行抗戰,從1948年開始到今天。

現在的巴勒斯坦起義與過去不可分割,或者淪落為一個僅與失敗的和平進程相關的詞語。這是根植於更深、更大的背景下的反叛,而且也必須完整地得到稱讚。

真的,幾乎什麼都沒有變,以色列的殖民努力及其暴力傾向仍然受制於種族主義話語。同時沒有變的還有,巴勒斯坦將予以回擊,因為他們必須如此,也一直如此。

--------------------------------------------------

作者Ramzy Baroud是國際知名的專欄作家,媒體顧問,作家。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不反映半島編輯原則。

    為您推薦

    發表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