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愛和幸福的信仰》簡介-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

《伊斯蘭——愛和幸福的信仰》簡介

伊斯蘭——愛和幸福的信仰.jpg

《伊斯蘭——愛和幸福的信仰》(《ISLAM, THE FAITH OF LOVE AND HAPPINESS》),這本書的作者是印尼著名的伊斯蘭學者和蘇菲的精神導師海德爾.巴格爾博士(Haidar Bagir)。巴格爾博士獲得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印尼大學的博士學位,曾經被列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五百位穆斯林名人之一。

作者在序言中告訴我們:現今時代,由於很多原因造成了對伊斯蘭教信仰理解的偏差,伊斯蘭一直被定格為一個以法律為導向的信仰模式。實際上伊斯蘭教在走向愛的方向上絲毫不亞於基督教,這些從歷史上大量的蘇菲思想的著述中足以得到見證。理解模式的不準確不僅影響到伊斯蘭以外的人,而且也影響到穆斯林自己。所以,我們必須努力還原伊斯蘭真正的面目,使伊斯蘭回歸到以愛為導向的信仰模式。只有通過這一模式的轉變,伊斯蘭教才能表現出“對世界的仁慈”,而不是像目前這樣,被媒體有意描繪成一種純粹的政治宗教,有時甚至是一個暴力的宗教。

巴格爾博士說他寫作本書的目的是想告訴讀者:伊斯蘭教是一種真正以愛為本的信仰。此外,我們信仰中以法律為導向的部分,雖然同樣重要,但也應放在根植於本信仰核心的愛的背景中。

通過感人的故事,幽默的軼事,借鑒神聖的伊斯蘭教義對精神領域進行深刻的洞察,巴格爾博士為那些時常籠罩我們的黑暗中投入了一束燦爛的光。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共有三十三章。

第一部分:潛入愛中,獲得幸福

這個部分共有六章,作者通過對經訓的分析,告訴我們真主創造人類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人類獲得今世和後世的幸福,偉大真主在《古蘭經》中告訴我們通道而且行善的人,真主將保證他們不僅獲得後世的天堂,而且獲得今世的幸福。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不是獲得外在的財富、榮譽和成功,幸福不是生理的,不是低級的感官享受和滿足,真正的 幸福是內在的,是與心靈相聯繫的,是有靈性的,是潛在的靈魂深處的安寧和滿足。當我們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我們內心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擾亂我們所達到的這種平衡,這就是潛在的幸福。就像拋入淺水的岩石會產生很大的漣漪,但在深海中,同樣的岩石幾乎不會干擾其平靜的表面。對於那些獲得了這種潛在幸福的人來說,在一個人的外在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而幸福的狀態則保持穩定。

既然幸福是潛在的靈魂深處的安寧,人的靈魂如何才能安寧呢?“當我把他造出來,並將我的精神吹入他的體內的時候,你們當叩拜他”(《古蘭經》38:72)。“真愛、至仁、至慈”是真主的最重要的屬性之一,真主創造人祖阿丹的時候,就在他身上吹入了自己的精神,所以人的靈魂來自真主,其本性是富有同情心和愛心的。伊斯蘭信仰反復強調,只有當人類踐行了真主賦予他們的“愛”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去付出愛,去關心和善待周圍的人和社會,才能帶來靈魂的安寧,那才是真正的幸福。一個不懂得什麼是愛,不知道在行動上充分實踐其本性,去同情和關愛他人的人,無論在世俗領域如何成功,他永遠無法感受到幸福的,正如真主在《古蘭經》中告訴我們的那樣:

“行善者將受善報,且有餘慶”(《古蘭經》10:26)

“天地萬物,都是真主的。他創造萬物,以便他依作惡者的行為而報酬他們,並以至善的品級報酬行善者”(《古蘭經》53:31)。

“他曾創造了死與生,以便他考驗你們誰的作為是最優美的。他是萬能的,是至赦的”(《古蘭經》67:2)。

真主出於他偉大的仁慈而創造了我們,所以他帶給我們的所有的東西都是美好的,有些看起來是困難和考驗的事物,只是表面現象,需要我們用信仰賦予的知識和心態,透過表面現象看到本質,堅信其隱藏的本質依然是美好的。任何發生的事情,無論一開始看上去有多麼糟糕,都肯定會被那些保持積極心態的人變得有意義,這樣的人有更多的幸福機會,而那些傾向於消極和憤世嫉俗的人,實際上卻把自己投入了一種自我創造的痛苦之中。

在這部分的最後,作者用兩個章節闡述了“人生而幸福”這一論點。作者認為伊斯蘭教義的基礎是真主的愛的原則,所以伊斯蘭宣導積極的心理學,伊斯蘭信仰鼓勵人們去獲得兩世的幸福。幸福來自我們的靈魂深處,我們的心是造物主創造的用來儲藏“真善美”的房子,而只有擁有“真善美”的心靈,才能產生幸福。如果我們去追趕幸福,幸福就會遠離我們,因為它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經常潔淨我們的心靈,讓“真善美”充滿其中,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真主無窮的恩典和愛,我們的靈魂才能充滿愛,才能時刻感受到幸福,這就是潛在的真正的幸福。

第二部分:生命是愛的奧德賽

在該書的第二部分,作者重點討論了“愛”,共分為十章。核心思想是:愛是真主最重要的屬性,人生是一場愛的旅行。

在這個部分,作者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偉大的蘇菲思想家和詩人魯米說過:“愛太偉大,的確無法定義。愛是真主的本源,在僕人身上存在的愛來自真主的愛,愛的分支是永恆的存在,沒有開始,它的根也是永恆的存在,沒有結束”。在《古蘭經》的語言中,愛被稱為AL HUBB,意思是一個開花結果的種子。愛被比作種子,因為它是生命的種子。因此,沒有愛的生命如同死亡。

學者們這樣定義愛的偉大:“愛消除了傲慢,那些被愛感化的人毫不猶豫地變得謙卑。愛是力量和注意力的源泉,愛使得心靈變得柔和,並且消除一個人的私欲,從而使得他們變得慷慨而充滿寬容”。毫無疑問,能到達這種效果的愛肯定是神聖的,不會來自人間,只能來自真主。

事實上,愛是真主最本質的屬性。真主在《古蘭經》中強調:“我的主確是至慈的,確是至愛的”(《古蘭經》11:90)“他是至赦的,是至愛的”(《古蘭經》85:14)“你們應當向你們的主求饒,然後,向他悔過,我的主確是至慈的,確是至愛的”(《古蘭經》11:90)

全部《古蘭》114章中,除過一章,其它的所有章節都是以“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開始,真主稱自己Rahman(至仁)和Rahim(至慈)。Rahman 和Rahim 都是從rahmah這個單詞派生出來的,具有非常全面的內涵,包括愛、憐憫、恩典和許多其他類似的含義,就是在這一“愛”的原則中,整個伊斯蘭信仰和生活方式都被概括總結了。

穆斯林在開始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念“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這種要求肯定具有深刻的意義。的確,如果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以至仁至慈的主的名譽開始,那麼我們就是時刻在提醒自己真主是最仁慈的主,是最愛我們的主,這樣我們就時刻保持了與真主之間愛的聯繫。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時刻保持和真主之間愛的聯繫,那麼,他(她)的心裡也會時刻充滿愛,他(她)肯定會時刻去愛真主的造化物,去做真主喜悅的事情,這樣才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敬主愛人。

愛是真主和人之間最重要的紐帶和聯繫,伊斯蘭的確促進了人與真主之間的愛慕和渴望的關係。

“仁主將賜給那些信仰並致力於行善的人(他的)愛”(《古蘭經》19:96,仝道章先生譯)。真主的一個尊名就是瓦杜德(AL-WADUD),意思就是愛的源泉,真主賦予人類無限的培育愛的能力。《古蘭經》的許多章節裡,真主聲明人和真主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以愛為基礎的。“通道的人們啊! 你們中凡叛道的人,真主將以別的民眾代替他們,真主愛那些民眾,他們也愛真主”(《古蘭經》5:54)。“通道的人們,對於敬愛真主,尤為懇摯”(《古蘭經》2:165)

真主出於他的愛而創造了人類,因為人類的靈魂來自真主,所以人在靈魂深處總是渴望回歸真主。在今世的旅行中,人類尋找的實際上是與真主的團聚,那是兩種愛的結合, 真主對人類永恆的愛,以及人類應該培養的對真主的愛。但是,人類靈魂深處對真主的愛和思念總是被各種世俗的欲望所掩蓋,很多人最終忘記自己要回歸真主,甚至不願意回歸真主,其結果就是導致了無窮的考驗以及精神上的不安。

真主是人類愛的本源,人類一旦失去和真主之間愛的紐帶和聯繫,就必然導致了人類之間愛的匱乏。一味地追求現世的金錢和利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係變得冷漠,甚至人際關係變成了金錢和權力的關係,最終人類失去了生活的最終目標----回歸真主,變得自私自利和目光短淺,所以根本無法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今世我們可能會獲得來自父母、親人及朋友的愛,這些愛都是真誠的,也是我們可以依託的,這些愛實際是真主之愛的反射, 真主的仁慈照亮了他(她)們心靈的深處,從而滋生了對親人朋友的愛。人類只有用充滿對他人的愛心和同情來塑造我們的心靈,只有培育對他者同情和愛的能力,我們才能有機會獲得真主的愛。真主的使者(願主撫安之)告訴我們:“一個不愛別人的人將不會獲得(真主的)愛”。

我們的先知穆罕默德(願主撫安之)是愛的使者。真主派遣穆聖(願主撫安之)的原因就是為了全人類的仁慈,而穆聖(願主撫安之)自己的性格可以詮釋為愛和仁慈。恰如真主說的“我派遣你只為慈憫全世界”(《古蘭經》21:107)。根據伊本.阿拉比的觀點,一個人到達最尊貴的境界的時候就是他接受了真主的美德。而穆聖(願主撫安之)就是真主美德最完美的體現。真主在《古蘭經》中說:“你的確具有最高尚的品德”(《古蘭經》)68:4)。穆聖(願主撫安之)的確是至仁至慈的主的使者,是愛的使者。與此同時,他是完美的人,是安拉的仁慈的特徵最完美的體現。他是我們回歸真主的一道大門(途徑),通過遵行他的道路,把他作為我們的榜樣,我們最終將會經歷一個精神昇華的過程,並培養符合真主美德的能力。

因為真主的愛,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因為對於真主的愛和渴望,我們最終都將回歸真主,人生是從離開真主(起點)到回歸真主(終點)的這個過程是一場愛的旅行。只有當靈魂最終回歸真主的時候,才會獲得最圓滿的和最幸福的結局,那才是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所以,天堂是和真主的團聚,地獄是遠離真主。

第三部分:幸福的源泉

第三部分共有十七章,在第一章(人的本性是神聖的)和第二章(走近真主)裡,作者告訴我們真主創造的人的本性是神聖的,所以人類只有回歸其本性,不斷地走近真主,並依據真主賦予自己的本性而生活,才能感到幸福。

“你應當趨向正教,(並謹守)真主所賦予人的本性。真主所創造的,是不容變更的;這才是正教,但人們不半不知道”(《古蘭經》30:30)。

“以靈魂及使它均衡,並啟示他善惡者發誓,凡培養自己的性靈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性靈者,必定失敗”(《古蘭經》91:7-10)。

通過這些經文,我們不難發現每個人生來就有一種信仰真主的傾向,對虔誠、善良和邪惡有著與生俱來的認識。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的充實和富有意義,我們的幸福,都在於我們是否成功地保持了我們對真主信仰的神聖性,以及我們揚善避惡的能力。真主已經把這些知識啟示給了我們,如果我們沒有做到,那麼我們就趨向于遠離真主,缺乏對善惡的識別,在這種情況下,將會損害我們的心,使得我們的心變得荒蕪,無論我們擁有多麼豐富的財產和人氣,我們無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第三章:把贊念真主變成自己的習慣。

“那些信仰的人,他們的心在紀念安拉時得到安寧,的確,在紀念安拉時,心情確實是安寧的。那些信仰並做善行的人所得到的是幸福的和美滿的(最終)的歸宿”(《古蘭經》,仝道章先生譯,13:28-29)。

上述這些經文一致表明時刻敬畏真主(有信仰)和紀念真主是密切相關的, 通過對真主,這是一無法言說的至仁至慈的本質的紀念,我們可以完全相信真主將永遠把善良分給我們,這是我們真正幸福的無窮無盡的源泉。

事實上,我們對真主信仰的真正考驗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給予並幫助他人。沒有它,我們的信仰將是公然的謊言。所以贊念真主和行善必須結伴而行才是真正踐行了信仰的精神:“你曾見否認報應日的人嗎?他就是那個呵斥孤兒,且不勉勵人賑濟貧民的人”(《古蘭經》107:1-3)。那些不願付出的人將被拋在逆境和壓抑的生活中,而不能獲得安寧和滿足。“至於賑濟貧民,敬畏真主,且承認至善者,我將使他易於達到最易的結局。至於吝惜錢財,自謂無求,且否認至善者,我將使他易於達到最難的結局”(《古蘭經》92:5-10)

第四章:彰顯真主的屬性——真善美。

真主賦予了人類豐富的神聖屬性,如果處理得當,就會有成長和顯現這些屬性的空間。它們由至真、至善和至美構成。人與生俱來是愛善、愛真理、愛美的,如果這三件事不能給他的本性帶來滿足,他的心,他的精神就完全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當我們追求善,愛真理,永遠愛美時,真正的幸福就會實現。我們越是努力追求這三個條件,我們就越接近真主,從而產生更大的幸福傾向。

第五(六)章:培養知足。

在各種蘇菲的著述中,知足通常被認為是精神旅途的最高狀態,這是因為知足是信仰的一個直接表現,作者用了兩章來討論如何培養知足。知足的人堅信所有來自真主的東西都是美好的,所不同之處就在於包裝上,表面上看似災難的也是一個偽裝的幸福。無論是誰,如果在內心充滿了滿足,他(她)都相信所有明顯的災難背後確實蘊藏著智慧。”凡你所享的福利,都是真主降賜的;凡你所遭的禍患,都是你自討的”(《古蘭經》4:79)。蘇菲的一個名言:“知足是真主最寬闊的門戶,是今世的天堂和真正敬畏者的居所”。

事實上,真主設計了這個宇宙,使它充滿了善良,在數量、類型和時間方面都是無限的。在這個宇宙中存在著無限的善,它滲透著它所包含的東西,並從創造開始一直持續到時間的盡頭。除了人自己之外,沒有任何限制或削減它。正是人自己,通過他的消極態度和觀點,不去堅持、沮喪、對神聖創造的消極思考、對真主愛的拒絕,使他失去了這個福分。所以,對於真正的信士,逆境只能使得他們的心靈更加強大而寬容,信仰更加堅定,從而獲得真主更多的愛和恩典。這也是為什麼穆聖(願主撫安之)告訴我們:“如果真主喜悅一些人,他會考驗他們”。

第七章:在考驗中忍耐和感恩。

生活不可能總是充滿著玫瑰的溫床,生活中所有的考驗都是為了挑戰我們, 去反省,去更深刻地挖掘我們的靈魂,而不是讓我們生活在膚淺的狀態中,而是去尋找生活的真正意義。通過考驗,我們可以讓自己從僅僅滿足於物質需要的動物式的生活狀態中提升出來,走向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換句話說,人生來就是被賦予了內在向善的本質,是被安拉選定的大地的代治者,應該作為仁慈和善良的代表服務于這個世界,考驗是為了提升我們的能力,讓我們力行代治者的使命,更好地服務於這個世界。

其實,真主的考驗不總是以苦難的方式到來,他的禮物也可能是一個考驗。例如,財富,如果我們沒有把它視為是真主給予我們和其他需要幫助的人而賜予的禮物,而是把它變得驕傲自大的資本,財富就會變成一種考驗。同樣,智力、權力和名譽也是如此。

一個感恩的人同時也是能夠忍耐的人,反之亦然,他(她)們是那種總是能夠獲得川流不息的禮物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你當向堅忍的人報喜。他們遭難的時候,說:“我們確是真主所有的,我們必定只歸依他”(《古蘭經》2:155-156)

第八章:完善高尚的品德。

用伊斯蘭的術語來說,擁有正直的品德類似於擁有良好的或者值得稱讚的性格。美好的性格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穆聖(願主撫安之)用它總結了自己的一生,他說:“我被派遣來只是為了完善人的美德”。穆聖還說:“你們中最優秀的人是擁有最好的性格的人”。實際上,很難把信仰和美好而高尚的品德分開。如果一個人的信仰沒有讓他最終擁有美好的品德,沒有幫助他培養良好的性格,那麼,他的信仰是膚淺而表面的,是無法被真主接納的。

第九章:傳播善行。

真主為我們創造的生命中流淌著善行,這些善行將作為資本,投資在實現與真主相會的希望中。真主告訴我們:“故誰希望與他的主相會,就叫誰力行善功”(《古蘭經》18:110)。“善功(行善)”一詞在《古蘭經》中出現了180次。真主在《古蘭經》中反復承諾:

“凡行善的男女信士,我誓必要使他們過一種美滿的生活,我誓必要以他們所行的最大善功報酬他們”(《古蘭經》16:97)。

“通道而且行善者,得享幸福和優美的歸宿”(《古蘭經》13:29)。

“財產和後嗣是今世生活的裝飾;常存的善功,在你的主看來,是報酬更好的,是希望更大的”(《古蘭經》18:46)。

“以時光盟誓,一切人確是在虧折之中,惟通道而且行善,並以真理相勸,以堅忍相勉的人則不然”(《古蘭經》103:1-3)。毫無疑問,我們只有把自己一生的時光盡可能多得用於力行各種善功,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沒有虧本。

第十章:消除自私自利。

實際上,真主一直居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但是,如果我們不停地讓自己沉溺於貪婪和自私自利中,就會掩蓋真主的存在。結果,我們通往真主的道路被堵塞,這樣他的存在對於我們的生活品質沒有任何影響。更為糟糕的是自私自利是心靈的各種疾病(驕傲、嫉妒、背談以及吝嗇)的根源,它們將破壞人類和他們的造物主的關係。一個自私自利不懂得給予的人,無論如何虔誠地禮拜,其拜功都是無效的。人先天的本質就是給予,他的幸福在於他順應了給予的本質。否則,他的本質將會痛苦,幸福就會逃避他。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奉獻和給予,是我們親近真主的唯一途徑,而保持與真主的親近是我們今後兩世幸福的實際方法。

第十一章:幸福是免于仇恨的自由。

“以德報怨,化敵為友”是伊斯蘭教導穆斯林處理矛盾和衝突的基本原則,“善惡不是一樣的,你應該以最優美的品行去對付惡劣的品行,那麼,與你相仇者,忽然間變得親如密友”(《古蘭經》41:34)。穆斯林不應該憎恨任何人,邀請其他人瞭解或接受伊斯蘭(向善)是我們的責任,假如我們仇恨他(她)們,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有動力去邀請他(她)們呢?不僅如此,免於仇恨和憤怒將讓我們變成和藹可親的人,並且使得我們今世的生活變得和平而幸福。無論是達到今世的天堂,還是獲取後世居住在天堂裡的人們的性格,都是沒有仇恨和怨恨。正如真主在《古蘭經》中描述在天堂裡的人們那樣,他們之間沒有怨恨,親如兄弟:“我清除他們胸中的怨恨,他們將成為弟兄,在高榻上相對而坐”(《古蘭經》15:47)

第十二章:克服對財富的迷戀。

對金錢和財富的過度追求和迷戀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疾病,很多人在聚斂了大批的財富後依然感覺精神空虛,無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人生的意義。人們過度的迷戀金錢的結果使得人類與真主的距離越來越遠,人類距離真正的幸福已經遙遙無期。

伊斯蘭信仰一直鼓勵我們用真主喜悅的方式去獲得財富,用勤奮努力獲取安拉的恩典。但是我們要用感恩的心把錢花在合法和有價值的東西上,遠離揮霍無度的生活方式,讓剩餘的錢財為別人的利益而服務。只有那樣,我們才將獲得今後兩世的幸福。真主告訴我們:“能戒除自身的貪吝者,才是成功的”(《古蘭經》59:9)

第十三章:走向慈善生活。

在《古蘭經》中,在所有的美德中,能夠幫助我們培養虔誠的就是花費我們喜愛的財產。“你們絕不能獲得全善,直到你們分舍自己所愛的事物。你們所施捨的,無論是什麼,確是真主所知道的”(《古蘭經》3:92)

我們的傳統告訴我們慈善能夠幫助我們避免災禍(白倆)的降臨,讓我們在慈善事業中奉獻我們最美好和最愛的財產,給予是實現我們生命中的意義和幸福的機制,它為幸福的生活鋪平了道路,拯救了我們,使我們免受真主的考驗,它帶我們走近真主的愛。真主告訴我們:“至於賑濟貧民,敬畏真主,且承認至善者,我將使他易於達到最易的結局”(《古蘭經》92:5-7)

第十四章:把工作變成愛好。

如果能夠把愛作為我們工作的基礎,工作就不會成為負擔,相反,會促使我們盡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這樣,無論我們在工作中生產什麼,都會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

安拉告訴我們:“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後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分”(《古蘭經》28:77)。通過這節經文,真主要求我們盡可能地做好我們的工作,以尋求他的恩典,但是目的不應該僅僅局限於今世的生活,而同時要為後世而努力。

“那些誦讀真主的經典,守拜功和由我給他們的(恩賞)中公開和暗中施捨的人,他們想望著(安拉的)永恆的利益”(《古蘭經》35:29仝道章先生譯》)

毫無疑義,只有把我們所有的活動都和培養與真主之間精神關係結合起來,時刻牢記真主給予我們的愛和恩典,用愛心去做真主喜悅的工作,積極支持慈善事業或力行善功,我們的工作才會富有激情和動力,才會成為我們幸福的源泉。

與本書的相關內容相配合,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作者還用五章介紹了歷史上幾位偉大的蘇菲思想家和哲學家的著作,它們是伊瑪目安薩里(Al-Ghazli)的《與真主共渡終極幸福》,《世俗愛的衡量標準》;伊本. 阿拉比(Ibn’ Arabi):《關於愛和美》;伊本.哈茲穆(Ibn Hazm):《愛的不同種類》;伊本. 米斯克瓦伊(Ibn Miskawayh)的《幸福的規則》。

巴格爾博士的這部作品的確説明我們徹底領悟伊斯蘭信仰的真諦和精髓,讓我們堅信伊斯蘭是以愛為本的信仰,是鼓勵我們追求兩世幸福的信仰。讀他的書猶如進行一次精神上的探索,讓我們克服靈魂的疾病,感悟和體驗真主無窮的愛和人生真正的幸福。

我深知對於如此感人,內容博大而深刻的蘇菲著作,僅僅憑藉我的認知和書寫水準是無法介紹清楚的。但是讀了幾遍後,依然感覺非常有必要把這部價值連城的著作介紹給更多的人。尤其是在當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地使用信仰給予我們的方法去認識和面對各種壓力和挑戰?對於依然在困惑和不寧的親友們,這部作品猶如一束燦爛的光,能夠照亮籠罩我們的黑暗,讓我們明白自己未來的方向。於是,我整理了自己的讀書筆記,把作者部分精彩的文字進行了翻譯和歸納,並加注了少量個人的理解。對於書中所引用的《古蘭經》原文,除注明採納仝道章先生的翻譯版本外,其它都是馬堅先生的譯本。

因為水準有限,所以失誤在所難免,如果有任何冒犯和錯誤的地方,祈求偉大真主的饒恕,阿米乃!

阿伊莎. 安朏朏

2018年3月5日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