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瑪卡梅插圖看阿拔斯時期的宗教生活-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

從瑪卡梅插圖看阿拔斯時期的宗教生活

01.jpg

圖片來源:youtube.com

在阿拉伯古代文學中,“瑪卡梅”(Maqámát)是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10世紀由赫邁紮尼首創,11世紀哈利裡繼承了這種文體,其著作《哈利裡瑪卡梅集》(al-Maqámát al-Ḥaríriyah)久負盛名。

在西元13—14世紀陸續出現了一批帶有插圖的《哈利裡瑪卡梅集》抄本,其中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Arabe5847號抄本最受關注,這部抄本製作者的名字廣為伊斯蘭藝術領域的研究者所知——葉哈雅˙本˙馬哈茂德˙瓦西提(Yaḥyá ibn Maḥmúd al-Wásṭí))。

他於西元1237年謄抄了這部《哈利裡瑪卡梅集》,並根據其的情節為這部抄本繪製了插圖,從這部抄本被公之於眾到現在一個多世紀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阿拉伯繪畫(Arab painting)和伊斯蘭藝術(Islamic art)中一部傑作(masterpiece)。這部抄本的末頁清楚地記錄了謄抄時間,以及謄抄繪圖者的名字。

【讚美清高真主的恩典,祝福真主最美的創造——我們的領袖先知穆罕默德及其被選拔的、聖潔無暇的家屬與其聖門弟子,求真主賜予他們榮耀、尊嚴與平安。祈求真主的慈憫、原諒與寬恕,真主的弱僕葉哈雅•本•馬哈茂德•本•艾卜•哈桑•本•庫萊哈•瓦西提於伊斯蘭曆634年9月6日星期六日末時分完成了這部書的文字謄抄與插圖繪製。】

02.jpg

“歷史學家傳統上把他們的檔案視為‘史料’(sources)。荷蘭歷史學家古斯塔夫·雷尼埃(GustaafRenier,1892-1962)近半個世紀以前指出的,應當用留存至今的過去的‘遺跡’(traces)的觀念取代‘史料’的觀念。

“遺跡”一詞不僅指手稿、刊印的書籍、建築物、傢俱、(因人類的利用而發生變化的)地貌,也指各種不同類型的圖像,包括繪畫、雕塑、版畫、攝影照片。”

巴格達是阿拔斯王朝的首都,是當時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中心,阿拔斯王朝統治區域內生活著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穆斯林。在Arabe5847號《哈利裡瑪卡梅集》抄本中有大量反映伊斯蘭教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的插圖。

先知穆罕默德說:“伊斯蘭建立于五大根基:作證除真主外,再無應受崇拜的主宰;作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謹守拜功;完納天課;朝覲天房;封萊麥丹月的齋。”

伊斯蘭教的基本宗教制度可以概括為念、禮、齋、課、朝(即念作證詞、禮拜、封齋、天課、朝覲)五項宗教功修,宗教生活是阿拔斯王朝晚期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基本的宗教實踐也體現在Arabe5847號《哈利裡瑪卡梅集》抄本插圖中,這些插圖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了當時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做證詞

誦念作證詞,又稱作“念功”(Al-Sháhadah),是伊斯蘭教五項基本功課之一。

作證言的內容是:“我作證除真主外,再無應受崇拜的主宰;我作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即: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中國穆斯林稱為清真言)。

這兩句話是伊斯蘭教的最高贊詞,表達了伊斯蘭教的核心和根本。穆斯林經常將這兩句最高的證詞鐫刻或書寫在建築書籍、匾額、旗幟、工藝品之上。在Arabe5847號《哈利裡瑪卡梅集》抄本插圖中就出現了帶有這兩句最高的證詞的旗幟和建築銘文。

哈利裡在第7篇“瑪卡梅”中描述了人們慶祝齋月結束的場景,Arabe5847號《哈利裡瑪卡梅集》抄本中fols. 19r頁的插圖正反映了這一場景。

我們看到這幅圖中騎士們高舉旌旗,每面旗幟上都書寫著阿拉伯文,右邊的四面旗幟上庫法體阿拉伯文書法書寫著:“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LáIláhaIllalláhu;MuḥammadunRasúlulláhi);從右數第五面旗幟上書寫著《古蘭經》112章第1節和第2節的經文:“你說:他是真主,是獨一的主;真主是萬物所仰賴的。”(QulhuwaalláhuAḥadun, Alláhu al-Ṣamadu)

03.jpg

慶祝開齋節到來

除了寫在旗幟上,作證詞還會鐫刻在清真寺等建築物上,例如Arabe5847號抄本第50篇“瑪卡梅”中的插圖——《艾布·宰德在巴士拉的清真寺》,我們看到這幅插圖的右上方有一座小型的宣禮塔,宣禮塔塔身為磚砌,塔頂周圍有紅色的圍欄,塔頂下方有“鐘乳石飾”(Muqarnas),在“鐘乳石飾”的下方有一段文字,用庫法體阿拉伯文寫著:“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MuḥammadunRasúlulláhi),即“清真言”的後半句。

04.jpg

艾布·宰德在巴士拉清真寺,圖片來源:bnf.fr

禮拜及禮拜場所

禮拜(A1-Ṣalát)是伊斯蘭教五項基本功課之一。亦稱“拜功”。禮拜包括一日五次的禮拜,每週一次的“聚禮”,一年兩次的節日“會禮”等。

在阿拔斯王朝時期,一般由當地的法官或行政長官率眾進行聚禮,在聚禮的禮拜進行前首先要進行“呼圖白”宣講,呼圖白(Al-Khutbah)意為“宣講”、“演說”,內容主要是頌主贊聖,告誡穆斯林忠職守法,履行善事,並在呼圖白中向哈裡發祝福。

在Arabe5847號《哈利裡瑪卡梅集》抄本中雖然沒有直接反映禮拜儀式的插圖,但是卻有幾幅插圖刻畫了進行禮拜的場所——清真寺,並描繪了在清真寺中進行“呼圖白”宣講的情景。

如第7篇“瑪卡梅”中的插圖——《艾布·宰德進入馬拉蓋的清真寺》,第28篇“瑪卡梅”中的插圖——《艾布·宰德在撒瑪律幹的清真寺講道》,第50篇“瑪卡梅”中的插圖——《艾布·宰德在巴士拉的清真寺》。在《艾布·宰德在撒瑪律幹的清真寺講道》這幅插圖中,窯殿(Miḥráb)、宣講台(Minbar)、圓柱、拱門以及掛在橫樑上的吊燈等清真寺中的元素一應俱全。

一位身穿黑色長袍,纏著黑色頭巾的宣講者登上紅色的宣講台,左手拄著一根手杖,面朝聽講的人群,正在慷慨激昂地發表者演講,五位聽眾盤腿而坐,仔細聆聽著宣講。

05.jpg

艾布•宰德在撒瑪律幹的清真寺講道,圖片來源:bnf.fr

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提到阿拔斯時期的“宗教學者,遵守賴世德的著名法官艾卜·優素福的遺教,頭戴黑纏頭,身穿黑斗篷(ṭaylasán)”,而插圖中宣講者的著裝正符合這一記載。

齋戒及開齋節

齋戒(Al-Ṣawm)是伊斯蘭教的五項基本功課之一。中國舊譯為“齋功”,伊斯蘭教曆中第九月是伊斯蘭教的齋月(Ramḍán),凡成年男女穆斯林,均有義務封齋。按照伊斯蘭曆法,齋月的開始和結束都按照新月的出現來確定,當齋月結束後便是穆斯林盛大的開齋節(Eid al-Fiṭr)。

《哈利裡瑪卡梅集》中第7篇“瑪卡梅”講到:哈裡斯進入到一個清真寺,清真寺裡的人們正在慶祝齋月的結束和開齋節的到來。

前面介紹過的Arabe5847號《哈利裡瑪卡梅集》抄本中fols.18v-19r頁的插圖,右邊的這幅插圖是一群人聆聽宣講人講經佈道,艾布·宰德在其妻子的引導下走入人群。

06.jpg

艾布•宰德進入馬拉蓋的清真寺,圖片來源:bnf.fr

而在左邊的插圖中則表現了在清真寺外面的場景,騎士們高舉著旗幟,樂師們有的敲著鼓,有的吹著長號,雖然這一場景在文本中沒有被提及,但是按照上下文的內容,這隊騎士是在吹號擊鼓,以此慶祝齋月的結束和開齋節的到來。

反映朝覲活動的插圖

朝覲(A1-Hajj)是伊斯蘭教五項基本功課之一。從先知穆罕默德遷徙麥迪那後的626年開始,穆斯林每年都會在伊斯蘭教曆12月進行朝覲活動。這項宗教活動在阿拔斯王朝時期也受到了極大的重視,Arabe5847號《哈利裡瑪卡梅集》抄本有幾幅插圖反映了阿拔斯王朝時期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覲的情景。

《哈利裡瑪卡梅集》中第31篇“瑪卡梅”中講道:哈裡斯加入了一個去往麥加的朝覲隊伍,當朝覲隊伍停下來休息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從上坡上走過來,圍繞朝覲的意義做了一個很長但很精彩的演講。

Arabe5847號抄本中有兩幅插圖描繪了這一場景:在右邊的插圖中朝覲者們有的騎著駱駝,有的騎著馬匹,一峰顏色較深的駱駝背上還馱著金色的駝轎(Miḥmal),十分華麗。朝覲者們高舉黑色的旌旗,吹打著各式各樣的樂器,行進在前往聖地的道路上。

07.jpg

朝覲隊伍

在左邊的插圖中老者在山坡上滔滔不絕地發表著演講,甚至手舞足蹈,看樣子非常激動,朝覲者們一邊休息,一邊聽著老者的演講。四峰駱駝也臥在地上來休息,黑色的駝轎被取下來放置在駱駝前方。

08.jpg

朝覲隊伍

在阿拔斯時期,每年都有這樣的朝覲團隊從四面八方去往麥加,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描述了穆斯林朝覲隊伍的場景:

【比較大的四個駝隊,是從葉門、伊拉克、敘利亞和埃及出發的。這些國家,慣於每年各派一個麥哈米勒(maḥml,意思是轎子)由本國的駝隊護送到麥加去,作為本國威望的象徵。

麥哈米勒是裝飾得很華麗的一個駝轎,由一隻駱駝馱著,駱駝由人牽著在駝隊前面走,沒有人騎在上面。這種麥哈米勒,自十三世紀以來就由穆斯林各國的君主每年派人送到麥加去,因為他們都切望顯示自己國家的獨立,都願意證明自己真是聖地的保護者。

根據流行的傳說,埃及艾優卜王朝某王的王后舍哲爾·杜爾,在十三世紀中葉首先想出“麥哈米勒”的辦法。

但是,根據幾種早期的著作,創始這種成規的是伍麥葉王朝駐伊拉克的總督,赫赫有名的哈查只(714 年卒)。不管這種傳說哪一個是正確的,十分明顯,只是因為埃及奴隸王朝的拜伯爾斯(1260—1277 年)曾十分隆重地慶祝派遣麥哈米勒的典禮,所以這種習俗才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

在新近的年代裡,敘利亞的和埃及的駝隊,是華美著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每年朝覲天房者的平均人數,大約是十七萬二千人。

此後不斷增多,到六十年代中期達到一百萬,其中埃及人和巴基斯坦人最多。清教徒的伊本·賽歐德把這種麥哈米勒當作異教的東西廢除掉了。】

阿拔斯王朝中期以後,穆斯林世界分裂為互不統屬的各個小國,有些國家名義上遵奉巴格達的哈裡發,但實際上都是各自為政,各國都派遣自己的朝覲隊伍前往麥加朝覲,彰顯國威。

Arabe5847號抄本中的兩幅插圖為我們真實的還原了當時的穆斯林朝進隊伍前往麥加朝覲的場景,而這種形式的朝覲隊伍和駝轎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對比拍攝于20世紀初的朝覲隊伍照片,雖然時間跨越了六百多年,但朝覲隊伍的情形基本上沒有任何差別,而駝轎的式樣也與Arabe5847號抄本插圖中的駝轎基本相同。

09.jpg

朝覲隊伍照片(攝於1904年)摘自《阿拉伯通史》第121頁

總結

彼得·伯克在《圖像證史》的扉頁上援引了庫爾特·塔科爾斯基的一句話:“一幅畫所說的話何止千言萬語”。

法國國家圖書館Arabe5847號《哈利裡瑪卡梅集》抄本中的這些插圖作為文學作品插圖,除了具有所有文學作品插圖的共性——佐證文本、補充文本之外,還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通過梳理和分析這部抄本中反映宗教生活的插圖,不但使我們更加直觀的瞭解了當時的穆斯林進行齋戒、禮拜、朝覲等宗教活動的情形,也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當時的社會情況和過往的文化傳統。

---------------------------------- 

參考文獻

希提(Hitti, Philip K.)著, 馬堅譯. 阿拉伯通史.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仲躋昆阿拉伯文學通史.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0.

Chenery,Thomas, Francis Joseph Steingass, and Forster Fitzgerald Arbuthnot, eds. TheAssemblies of Al Ḥarîri. Williams and Norgate, 1867.

Ettinghausen R.Arab Painting. Geneva;New York;: Skira; 1977.

Grabar, Oleg. The Illustrations of theMaqamat, Chicago and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Tharwat‘Ukáshah.Mawsúatu al-Taṣvír al-Islámí, Beirut:MaktabatuLubnánNashirún,999.

Al-Qásim Al-Ḥarírí.Maqámátu al- Ḥarírí, Beirut:Mu’asasatu al-Intishári al-‘Arabiyi,2012.

文章來源:中東研究通訊微信公眾號(MenaStudies)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