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上出現的回族中央領導及英雄你知道多少?-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講壇 > 講壇

歷史書上出現的回族中央領導及英雄你知道多少?

安拙汗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薩珊波斯(今伊朗一帶)人安拙汗所率5000軍隊入唐,太宗詔維州(今四川茂縣)安置,授以刺史、拜左武衛將軍,累授左衛大將軍,右監門大將軍,封定襄郡公。這只是成規模入華的記載,事實上,民間的商貿的往來更早,如素以興販貿易為業、持多種信仰(主要是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的中亞諸國胡人、薩珊波斯人等早已開始在華僑居或留居,史書中稱他們為“西域胡人”、“胡商”、“蕃客”等。

業阿福爾

755至763年,安史之亂期間,即安祿山、史志明謀叛,唐肅宗因兵力不足,阻擋無效,為保江山,借大食兵平定叛亂,哈里發“派遣了一支由熟練騎射,勇敢善戰的大食人(包括西域諸多民族)組成的軍隊,在業阿福爾的率領下前往中國,隨後,又發生了史思明叛亂,這些大食兵助唐平定了兩次叛亂後,恢復了肅宗皇帝的王位

伊薩.伊本.艾比.舒克爾

1263年忽必烈敕令設建回回星曆司和回回醫藥司,由愛薛回回掌管該二司,該回回全名為:伊薩.伊本.艾比.舒克爾(原敘利亞回回人),隨後又創立京師回回醫藥院,由他的妻子薩剌主持。回回醫學中的重要醫著有:《回回藥方》為回族醫藥學大型綜合性典籍,作者不明;《海藥本草》,作者為唐末五代時的李珣。祖籍波斯,又名李波斯;《飲膳正要》,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成書於元代天曆三年(西元1330年),作者忽思慧;《瑞竹堂經驗方》,明代中葉所著,作者不詳。

陳垣氏說:“回回入中國者,多以賣藥為業,其俗至今尚存。”回民多精通醫術,有很多是專門來中國行醫的。行醫而見於記載者,五代時有李珣、李玹,元末明初有丁鶴年,均“深通導引方藥之說”。李珣的《海藥草木》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陳垣氏稱東師圖書館善本室有《回回藥方》三十六卷,錢大昕《補元史·芸文志》中,有《薩德彌實瑞竹堂經驗方》十五卷(見《元西域人華化考》下卷。

元朝在太醫院下設有三個回回醫藥機構,一個是廣惠司,另兩個分別是大都回回藥物院和上都回回藥物院。在這些機構裡工作的回回達數百人之所。《元史·百官志》中記:“廣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藥物及合劑”,“大都、上都回回藥物院二,秩以五品,掌回回藥事”。明清兩代亦皆有回回太醫院。元氏問世的《回回藥方》現尚殘存四卷,於北京圖書館中。這部醫書在歷史上,對於豐富中國醫藥學,保障人民的身體 健康,促進中外醫學交流,起到積極的作用。1989年全國醫界著名學者召開《回回藥方》研討會,充分肯定了這部醫書在醫學界的價值。

天文臺創造者

紮馬魯丁

1271年,在紮馬魯丁(波斯回回)的主持下,元朝政府正式在內蒙古正藍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回回司天臺,紮馬魯丁為台長,由他督造的七件儀象,(其中的地球儀早在1267年即由紮馬魯丁首次發明並製成)。通過運用科學的天文儀器觀測天象,編制回回曆。紮馬魯丁及其回族天文學家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中國研究天文學的中心,天文學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280年又設立更強大的回回司天監,任務除了“量天測地”又增加了編制回回曆法。元代回回司天監的設立一直延續到明末。

火炮製造者

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

1272年11月,由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弟子亦思馬因,研製的回回炮試射成功,此炮射程遠、威力巨大。此外,先後又有回族兵器製造家發明和引進了"火銃"、"鑌鐵刀(鑌鐵:大馬士革鋼)"等。

北京城設計營建者

亦黑迭爾丁

1276年,著名回回建築師亦黑迭爾丁設計和組織營造元大都(今北京城),亦黑迭爾丁率眾精心測量勘探,既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築技術,結合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有機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的條件和地形地貌特點,設計建造了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建築先進水準相融合的元朝都城和宮殿。與1293年建成。

馬沙亦黑

馬沙亦黑是馬德魯丁(史載來自撒馬爾罕)的長子,出身于回回天文世家,曾在回回欽天監中工作,也是在明初來到中國的回回天文學家之一。最初在回回欽天監工作,回回欽天監廢除後,馬沙亦黑跟隨成祖北遷,繼續在欽天監中工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前後,朱元璋命回回大師馬沙亦黑等人會同中國學者吳伯宗、李褕對一批回回天文著作進行翻譯,編成一部漢文的回回天文表,這部天文表被稱為《回回曆法》。《回回曆法》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科學含量最高的一部伊斯蘭天文學著作。

明太祖朱元璋對回回曆法很重視,曾言:“西域推測天象最精,其五星緯度又中國所無”,故在欽天監裡設有回回曆專科,命回回天文學大師馬沙亦黑制渾天儀,以正前代得失。馬沙亦黑、馬哈麻兄弟倆會同翰林李翀、吳伯宗等人一起翻譯了元大都“回回秘藏之書數十百冊”。由於他們的努力,明朝從官方到民間對回回曆法有了全面、整體的認識。萬曆十二年(西元1584年),回回曆併入《大統曆》參用,使用時間長達270多年。

2011年6月國家圖書館出版《回回曆法》。此次影印明洪武十六年內府刻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胡大海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祖籍波斯,其祖先隨蒙古軍來華。泗州虹縣人。長身鐵面,智力過人。元朝末年,從朱元璋起事。渡江後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將楊完者打敗,苗將蔣英、劉震、李福等歸降。任江南行省參知政事。鎮守浙江金華。雖是文盲,但是能折節下士,曾薦劉基、宋濂、葉琛、章溢於朱元璋。胡大海軍紀嚴明,不妄殺人,不掠婦女。

胡大海.jpg

至元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命樞密院判事耿再成、參軍胡大海率兵取處州。

至元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七日,部將蔣英邀請胡大海前往八詠樓,視察士卒演習,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馬時,有苗將鐘矮子跪于馬前稱“蔣英欲殺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蔣英以鐵錘打死,次子胡關住同時被殺,耿再成亦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後,殺死蔣英,血祭胡大海,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贈光祿大夫,追填封越國公,諡武莊,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明朝建立後,特贈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諡武莊。

中文名--胡大海

別    名--胡通甫

出生地--泗州虹縣

逝世日期--1362年

職    業--將領

主要成就--從取婺州、諸暨、處州等地

官    職--右翼統軍元帥

追    贈--光祿大夫

追    封--越國公

 

丁德興

丁德興(1327—1366) 元末定遠(今屬安徽)人。初在濠州(治今安徽鳳陽)參加朱元璋軍,稱“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將丁德興,威名四海。從渡江,拔採石,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分兵略溧水、淋陽,擒陳兆先。下集慶(今江蘇南京)、鎮江,進管軍總管。克金壇、廣德諸地,擢左翼元帥。又取徽南諸州,破宜興,論功授鳳翔衛指揮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從征陳友諒,大距鄱陽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陽)諸郡。後與徐達討張士誠,卒於軍團。洪武帝稱其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之虎將”。死於軍中。贈都指揮使。洪武元年追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2]。

丁德興.jpg

中文名--丁德興

別    名--黑丁

民    族--回族

出生地--安徽定遠

出生日期--1327年

逝世日期--1366年

職    業--濟國公

主要成就--明朝開國功臣

 丁德興後裔聚居山東青州,藏有《益都丁氏族譜》,記載丁德興祖先由魯穆國而來。

華雲龍

華雲龍(1332年-1374年),定遠(今屬安徽)人,明朝開國大將。元末聚眾起兵,後率眾歸附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年)以擅用故元宮中物,被召南還,死於途中。二十三年被追論為胡惟庸同黨,除爵,後朱元璋讓其子華中接替其侯爵位,為淮安侯。

華雲龍.jpg

中文名--華雲龍

國    籍--明朝

民    族--回族

出生日期--1332年

逝世日期--1374年

職    業--明朝開國大將

籍    貫--定遠(今屬安徽)

官    職--都督同知、燕王左相

爵    位--淮安侯

人物生平

從渡江,破採石,下集慶(今江蘇南京),克鎮江。參加攻滅陳友諒、張士誠諸役。又從徐達攻克大都(今北京),留守北方,兼北平行省參知政事。官至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封淮安侯。

元末時,因天下大亂,聚眾居韭山。從朱元璋起兵,克滁州,為千夫長;下集慶(今江蘇南京市),克鎮江,遷總管。後攻拔廣德,戰舊館,擒湯元帥,進左副元帥。陳友諒襲攻應天(今南京市),他搗其中間于龍江、南昌、吉安。援安豐,戰鄱陽湖,平武昌。累功至豹韜指揮使。又從徐達破平江,滅張士誠。旋從大軍北征,徇下山東郡縣,繼與大將軍徐達會師通州,進克元大都(今北京市),擢大都督府僉事,總六衛兵,留守北平,兼北平行省參知政事。逾年,進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

洪武三年(1370年),論功封淮安侯。建燕王府。增築北平城,皆其經營。七年,因據元相脫脫第宅,僭用故元宮中物,召還。卒於赴京途中

 

航海家

郑和.jpg

鄭和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在漫長的28年間,鄭和船隊裝載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和各種武器經亞非三十余國,涉十萬餘裡,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歷史壯舉。鄭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 伽馬經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4年,他無疑在人類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2005年我國政府把鄭和首下西洋的7月11日定為中國“航海日”。

左寶貴

左寶貴,字冠廷,山東費縣(今屬平邑縣),清末著名的回族愛國將領。光緒初年,由盛京將軍崇實推薦調任奉天,從此任職奉省二十餘年。他關心回族群眾,熱心回民的公益事業,深受廣大回民的愛戴和尊敬。

左寶貴.jpg

1894年9月15日,清軍將領左寶貴戰死。他生於1837年10月18日,字冠廷,回族,山東平邑人。幼年家貧,父母早喪。後被迫攜兩弟投效江南軍營,參與鎮壓過太平軍、撚軍等。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他率軍援朝,戰死於朝鮮平壤之玄武門,是甲午戰爭中清軍高級將領血戰沙場、壯烈殉國的第一人。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瞭解民族英雄、紀念他!

左寶貴是位身經百戰的將軍,以治軍嚴謹著稱。同時,他又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每逢主麻日,他總是以一個普通穆民的身份參加禮拜,對掌教阿訇謙讓恭謹。左寶貴奉旨率練軍駐防營時,每次到清真寺禮拜,趙瑞恒阿訇都起身迎接,他對此深感不安,說:“你是一方掌教、回民的官長,我是教末,在你的領導之下,你如此待我,我實在不敢當。”趙阿訇年高德重,頗負眾望,左寶貴對他很是敬重。左公駐省城期間,經他推薦,鄉老公議認定,趙阿訇主持瀋陽北寺教務。他每次主麻下殿后都與老阿訇飲茶談天,聆聽指教。趙阿訇勸戒他,要為官清廉,“濟貧行善,不分民族同異;產惡除霸;不拘滿蒙回漢”,左寶貴深受教益。

王正誼

大刀王五

王正誼(1844—1900),字子斌,回族,河北滄州人,因在習武的師兄弟中排行第五,而得名王五。中國近代著名愛國武術家,名滿天下的回族義俠。王正誼精通多種拳術、器械,尤以雙鉤、大刀為絕,人稱“大刀王五”、“雙鉤王五”。與譚嗣同、霍元甲等人友誼深厚,給他們指點過武術,是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一生行俠仗義,匡扶正義,愛國有為,戊戌維新變法期間擔負譚嗣同的保安工作,曾與義和團並肩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而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北京前門,頭被掛在城門上,後由其好友霍元甲趁夜取下安葬。

大刀王五.jpg

王五幼年發憤學藝,後從師雙刀李鳳崗阿訇學習武功,得其刀術絕技,人稱“大刀王五”。他為人慷慨俠義,不滿於清朝的壓迫和貪官污吏魚肉人民,多年奔走江湖。清光緒三年(1877年),王五在北京西半壁街創辦“源順鏢局”(後遷往廣安大街),鏢局逐漸發展到前後兩大院,房屋34間,鏢師50餘人。王為鏢局立下規矩:一、重要鏢車親自走鏢;二、來訪朋友提“大刀王五”者,熱情款待,贈送川資;三、為貧困人冬施寒衣,夏施單衣;四、春節時車馬載物周濟窮人。他主張民族和睦,經常調解民族糾紛,眾人贈以“德容感化”匾額,懸於東門;豪俠馬三保、胡致廷贈“義重解驂”匾額,懸於西門。百姓贈以“尚武 ”、“濟貧”兩匾,懸於門首。順源鏢局活動範圍也因王五的名聲鵲起而擴大,據說他的鏢車上插一支“子斌”二字的鏢旗,就可以北到山海關,南至清江浦(今江蘇省清江市)。王五規範從業,收費合理,德義高尚,生意十分興隆,很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成為京城八大鏢局之一。王五在押鏢中,既遇強橫之徒,也儘量以功制服,刃不染血,故有俠義之名。

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1日),字健生,廣西臨桂縣人,回族,穆斯林,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軍事家,有“小諸葛”之稱。屬國民黨桂系,與李宗仁並稱“李白”。

白崇禧.jpg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白崇禧是抗戰時期中國對日作戰戰略的制定者,中國抗戰戰略層次的統帥,每次大戰蔣介石都會從中央空調參與指揮。日本人公佈的戰犯名單第二位(第一蔣介石、第二白崇禧、第三李宗仁)。直接指揮的戰役有:武漢會戰、昆侖關戰役,參與指揮:台兒莊戰役、三次長沙會戰、南昌戰役。抗戰時期副總參謀長(負責制定對日作戰總方針及戰略),在武漢軍事會議中,白崇禧建言提出“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遊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等謀略。

1941年冬白崇禧編寫了《遊擊戰綱要》一書,其主要著作有:《現代陸軍軍事教育之趨勢》、《抗戰中敵我戰法之演變》、《遊擊戰綱要》、《全面戰爭與全面技術》、《軍事抗戰與政治抗戰》、《軍事戰與經濟戰》、《國民兵之建設教育》.毛主席贊白崇禧“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家族起源

白崇禧的始祖叫伯篤魯丁,阿拉伯人,來自中亞,信奉伊斯蘭教。元朝進士,曾在粵西任廉訪副使,定居于南京。

第2代孫——伯永齡,曾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帶兄弟赴粵西任職,後定居桂林。官名伯齡(因明代禁止臣民採用外姓,遂改家族姓“伯”為“白”)。

第15代孫——白榕華。乾隆間進士,曾任四川開縣知縣,茂州知州,直隸知州,後定居于桂林南郊的山尾村。其後裔白佩中過舉人,白玉中過秀才。

第18代孫——白志書,白崇禧之父。曾跟隨白石先生學習,因受到先生懲罰棄學從商,開設“永泰林”店鋪,經營雜貨,家境還算富裕。35歲娶“馬全記”長女為妻。

第19代孫——白崇勳、白崇倫、白崇禧、白崇祜。(另有二人夭折不計。同輩姐妹有:白年妹、白德貞、白三妹。)[1]

人物簡歷

  1898年——入私塾學習。

  1907年——入桂林陸軍小學堂。

  1911年——被保送進武昌陸軍預備學校。

  1914年——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6年——入廣西陸軍第一師第三團任少尉見習官。

  1918年——晉升為“廣西陸軍模範營”上尉連長。

  1921年——升任田南警備司令部第一營營長。

  1923年——被任命為“廣西討賊軍”參謀長。

  1924年——任“定桂討賊軍”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同年,加入國民黨。

  1925年——廣西統一,白崇禧成為新桂系首領之一。

  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代理總參謀長之職。

  1927年——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後兼任上海警備司令。同年,任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白崇禧敗亡海外。

  1930年——在中原大戰中出兵支持馮玉祥和閻錫山倒蔣,失敗。

  1931年——被選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1932年——出任廣西綏靖副主任。

  1935年——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

  1936年——以“抗日救國軍”名義參加反蔣,失敗,史稱“兩廣事變”。

  1937年——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部長。

  1938年——與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會戰,取得在國軍抗戰中的首次重大勝利。

  1940年——指揮桂南戰役,在昆侖關兩度挫敗日軍,為抗戰以來攻堅戰的首次勝利。

  1945年——當選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同年,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

  1946年——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

  1947年——兼任九江指揮所主任。

  1948年——任華中“剿總”司令。

  1949年——其率領的桂系敗亡。

  1952年——原先的“中央執行委員”、“中常委員”之職被撤,只剩下“國大代表”、“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等空銜。

  1966年——在寓所離奇死亡,死後身體發綠,口吐白沫,卒年73歲。

馬本齋

尤素夫·馬本齋(1901~1944),是抗日英雄馬本齋的經名,原名馬守清,男,回族,共產黨員,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毛澤東同志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1944年隨部隊赴延安途中,馬本齋帶狀皰疹發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東莘縣。2009年9月,馬本齋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馬本齋.jpg

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返鄉。全國抗戰爆發後,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隊,奮起抗日。1938年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次年教導總隊改稱冀中軍區回民支隊,任司令員。

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有很高威望。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部經歷大小戰鬥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打得敵人聞風喪膽。

楊靖宇

楊靖宇(1905——1940),著名抗日英雄。原名馬尚德,字驥生,回族,河南省確山縣人,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楊靖宇.jpg

回族將軍目錄

1馬濟上將,1888-1927.4.27,回族,字慎堂,祖籍陝西扶風縣人,

2馬占山上將,1885.1.30-1950.1129,回族,字秀芳,河北省豐(今吉林懷德人

3馬安良上將,1855-1920,回族,原名馬七五,甘肅河州人臨夏莫泥溝人

4馬安瀾上將1916- 又名馬青海,遼寧遼中人,蔣介石侍衛隊班長

5馬紀壯上將1912-2003,河北人

6馬步芳上將1903-1975回族,甘肅河州人

7馬繼曾上將    -19162.29回族,甘肅河州人

8馬鴻逵上將,1892-1970,回族,甘肅河州人

9馬聯甲上將,1865023-1924,江蘇人

10馬福祥上將,1876-1932,回族,甘肅河州人

11馬良中將, 1878-1947,回族,河北人

12馬彪中將,1885-1948,回族甘肅河州人

13馬昆中將       189701980.2.21,回族,原名馬樹堂,貴州威寧人

14馬湘中將,1889-1973,廣東臺山人

15馬策中將,1904-1978,浙江人

16馬  中將     1886-1961,雲南昆明人

17馬駗中將 ,1886-1963,雲南洱源人

18馬守援中將,1899-1951貴州龍裡人

19馬法五中將,1893-1993,河北高陽人

20馬撥萃中將,1906-1988,廣西容縣人

21馬曉軍中將,1881-1959.2.23,廣西容縣人

22馬祥斌中將,1886-1927.11.6安徽靈壁人

23馬繼武中將,1905.6.6-1984.5.9,陝西西安人

24馬崇劉中將,1902-1998.2.3,雲南大理人

25馬敏,寶中將,1878-1933,安徽蒙城縣人

26馬龍文中將,1889-1951,河北清苑人

27馬志超中將,1903-1973.9.4,甘肅平涼人

28馬勵武中將,1904-1963.2.4,陝西花縣人

29馬師恭中將,1903-1973,陝西米脂人

30馬文德中將,1880-1932.5.3,河南人

31馬玉仁中將,1975-1940,江蘇建湖人

32馬鍈中將,1895-1975.12.25,江蘇金陵人,生於雲南

33馬麒中將,1869-1931.7,回族甘肅河州人

34馬麟中將,1873-1945,回族,甘肅河州人

35馬元祥中將,1897.10.10-1953.5,回族,青海循化人

36馬元海中將,188-1951.1.19,回族,甘肅河州人

37馬光宗中將,1902-1987.8.28,回族,甘肅河州人

38馬廷勷中將,1890-1930,回族,甘肅河州人

39馬全良中將,1901-1965,甘肅和政人

40馬吉第中將,1892-1945,回族,安徽安慶人

41馬步青中將,1898-1977,回族,甘肅河州人

42馬青苑中將,1893-1962,回族,陝西西安人

43馬秉仁中將,1894-1951,回族,河北清苑人

44馬繼武中將,1893-1961.1.2,回族,雲南邱北人

45馬繼援中將,1921-    回族,甘肅河州人

46馬淳靖中將,1906-1972,回族,甘肅河州人

47馬鴻賓中將,1884.9.14-1960.10.21,回族,甘肅河州人

48馬福興中將,1864-1924,回族,雲南建水人

49馬敏,智中將,1894-1956,回族,四川成都人

50馬英少將,?-1949.12.13,回族,青海大通人

51馬峻少將,回族青海玉樹人

52馬鑾,少將,1896-1980,江蘇金陵人

53馬驥少將, 子維蓀,湖北黃陂人

54馬萬種少將,1908-1998,遼寧營口人

55馬中驥少將,1906-1956,廣西馬山人

56馬平林少將,浙江黃岩人

57馬逢辰少將,山西繁峙人

58馬展鴻少將,,廣西容縣人

59馬培基少將,四川開江人

60馬潤昌少將,河北獻縣人

61馬德驥少將,1889-  江西南豐人

62馬金敘將軍,1855-1914,安徽蒙城人

63馬玉貴少將,1885-1957.9.25,湖北穀城人

64馬萬榮少將,回族,甘肅河州人

65馬義忠少將,1902-  回族,甘肅河州人

66馬文鼎少將,1919- 回族,青海循化人

67馬世俊少將,回族,青海西寧人

68馬光天少將,1902-1986,回族,甘肅蘭州人

69馬廷賢少將,1896-1962,回族,甘肅河州人

70馬英才少將,1903-1958,東甘肅河州人

71馬國榮少將,1903-1949.2.7,回族,西康西昌人

72馬忠義少將,1889-1951,回族,青海化隆人

73馬秉忠少將,1910-1939,甘肅河州人

74馬寶琳少將,1904-1970,回族,甘肅廣河人

75馬振武少將,?-1952.11,回族,甘肅河州人

76馬得勝少將,1914-1949.3.12,回族,甘肅和政人

77馬奠邦少將,1908-1995,回族,甘肅廣河人

78馬淳,信少將,回族,甘肅河州人

79馬驥雲少將,1880-1952,回族,河南固始人

80馬玉崑將軍,1837-1908,回族,又名馬三元,抗日,抗八國聯軍名將,安徽蒙城人

81馬思義將軍,1914-1967.8.13,回族,寧夏西吉人

82馬本齋將軍,1902.2-1944.2.7,回族,河北獻縣人

83馬子龍中將,1944-  回族,雲南騰沖人

84劉瑞方開國少將。天津人,回族,1915年出生,原名劉濟光。

85劉世昌開國少將。河北安國人。回族,1921年出生。1938年參加冀中回民支隊。後任廣州軍區空軍副政委,空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空軍學院政委,中共空軍紀委書記。1964年晉為少將。

(來自于穆斯林微生活)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