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難民的仁慈伊斯蘭法制-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社會

善待難民的仁慈伊斯蘭法制

       人在地球上遷徙和行走是正常行為﹐有人為尋找水草或更好的經濟收入﹐有人為觀光旅遊研究社會﹐有人畏罪潛逃貪官洗錢或逃避債務﹐也有人被逼無奈而離鄉背井到外地去謀生﹐難民是指最後一種情形。   因為天災人禍﹑侵略戰爭﹑自然災害或躲避家鄉惡霸﹐實在無法生存下去了﹐不得不離別世代的鄉親和熱土﹐從古到今從來沒有中斷過。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些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苦命人生活十分艱難﹐所以稱作是「難民」。    能夠吸引難民的國家﹐總要比不幸遭受災難的地方容易生存﹐所以接待外鄉的難民必然要付出一點代價和犧牲﹐因此是一種很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

       伊斯蘭自古就有善待難民的仁慈法規﹐而且在一千多年的歷史實踐中證明真心誠意﹐行之有效﹐構成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這些法規是對本地居民的道德教育和行為指導﹐而不是對外來求助者的拒絕或限制。  最近因為聯合國難民事務委員會在世界各國收集意見﹐將制定新版國際難民收容法﹐許多讀者向《伊斯蘭在線》網站發來咨詢﹐要求解答伊斯蘭對待難民或流亡者的基本原則。  以下是該網站沙里亞專題組為此舉行的一次網上交談﹐邀請三位不同地方的學者對這個問題發表各自的意見。

 

一﹐謝赫阿密德‧阿里是科威特教育研究院伊斯蘭傳統文化導師﹐並兼任科威特城達夏特清真寺伊瑪目﹐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如下﹕

       伊斯蘭告誡人們﹐必須保護受壓迫或處境困窘的人﹐並且反復聲明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利。 凡是有人在受難﹐每個人都有責任去解救﹐向他們提供幫助。  受難者沒有宗教或種族的區別﹐不論是否穆斯林﹐都應當受到同樣的仁慈待遇。  根據記載﹐當先知穆聖第一次受到真主的啟示(瓦希)﹐他驚恐萬狀﹐飛奔到家﹐一頭撲到床上﹐蒙頭蓋臉躲避在被褥中不敢抬頭。  他的妻子赫蒂徹太太過來寬慰他說﹕「不必恐懼﹐安定下來﹐精神放松。  你對親友們都善良﹐你為人老實說真話﹐你助人為樂對過往的客人都那麼熱情。  凡是有益於公眾的事﹐你都盡心盡力。  像你這樣的人﹐真主是不會使你受到屈辱的。」

       因為在原住地遭受壓迫或生活艱難﹐為了安全或更好的生活﹐穆斯林決意遷移﹐到一個新的地方去奮鬥﹐祈求真主的憐憫和恩賜﹐這是受到伊斯蘭讚賞的行為﹐鼓勵「人往高處走」的勇氣和決心。   只要不是給任何人造成傷害﹐或破壞穆斯林社會的團結﹐正常的遷移﹐是伊斯蘭所讚許的合法行為﹐被認為是積極向前的奮鬥精神。

       穆斯林是非分明。  遠來的旅客﹐只要不是做惡事﹐如偷竊﹑掠奪﹑欺詐﹑害人﹐都是我們應當關心的兄弟姐妹。   在一個地方定居並且生活條件好的人﹐對遠來的旅客公正﹑憐憫和仁慈﹐關懷他們的生活是應盡的責任。 《古蘭經》說﹕「真主的確命人公平﹑行善﹑施濟親戚﹐並禁人淫亂﹑作惡事﹑霸道﹔他戒勸你們﹐以便你們記取教誨。」   (16﹕90)

 

二﹐塔哈‧艾拉瓦尼博士﹐是北美伊斯蘭協會法學理事會前會長﹐他對這個問題有以下見解﹕

       被迫走出家門來到一個新的地方﹐必然會有許多困難﹐他們的出現﹐是給當地居民一次機會﹐看他們有多大程度遵循真主教誨﹐用實際行動表現﹐才能提高信仰的品級和道德水平。  《古蘭經》說﹕「信士們皆為教胞。」(49﹕10)    「信道的男女互為保護人。」(9﹕71)   這些偉大的思想光亮﹐凡是穆斯林早就聽說過﹐是否照亮了他們的心﹐須以實踐為證。  信仰的真精神貴在實行﹐可以取悅於真主。 

       每個人都是真主造化的生靈﹐對於在困境中掙扎的人﹐不以宗教信仰區分人的貴賤或親疏。  《古蘭經》說﹕「他們為喜愛真主而賑濟貧民﹑孤兒﹑俘虜。」(76﹕8)     我們對遠來的旅客提供援助或救助﹐都是對真主喜愛的表現﹐所以施恩勿念﹐不求個人報答。

       伊斯蘭對穆斯林善待流亡者或孤寡老弱者﹐是一貫的道德原則﹐所以﹐在伊斯蘭的整個歷史上﹐處處都有感人肺腑的慈善行為﹐所以形成了伊斯蘭文明的一個特色。  任何外來的客人﹐都會在穆斯林社會中受到尊重﹑關懷和照應。  在傳統的穆斯林社會中﹐自古就有「沃卡夫」(awqaf)制度﹐行使日常的職能﹐如同現在的街道委員會中有一個專設的接待外來流亡客人的機構﹐由專人負責。  由於受西方化的衝擊﹐許多傳統體制被打亂了﹐對外來客人的關心﹐只是出於個人慈善心﹐或者推向警察局﹐社區已不設這個制度。

 

三﹐謝赫費薩爾‧馬拉威是歐洲伊斯蘭法學研究理事會的副會長﹐他的理解是這樣的﹕

       伊斯蘭把所有遭遇困難的人﹐都從廣泛的人性理解﹐不以信仰分親疏。  凡是一個人﹐都有他生存的尊嚴和權利﹐同時也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  為了維護地方太平﹐幫助社會大眾擺脫社會糾紛的災難﹐先知穆聖在他年青的時候親眼看到麥加城內對抗的古萊氏族兩派首領聚在一起簽訂平條約﹐這就是麥加城歷史上著名的西爾夫-艾爾-福杜爾條約(Hilf Al-fudul)。  這個條約中﹐明文規定了雙方和平共處﹐並且對援助受壓迫的人或弱勢者雙方共同承擔責任。  在他晚年的時候﹐先知穆聖回憶說﹕「我是在阿布杜拉‧朱丹他家裡親眼看到他們簽署了這個條約。  這個條約的價值比最珍貴的阿拉伯駱駝還要高貴。   今天﹐我為了伊斯蘭﹐在有必要時也願意簽署這樣的條約。」  從先知穆聖回憶過去的感情中﹐我們看到了他仁慈﹑善良的內心﹐為了解救艱難困苦的人﹐可以做到一切﹐因為只是為取悅於真主。

       當今世界由不得伊斯蘭主宰社會主流﹐但是面對許多地方的戰亂和迫害﹐各地有數百萬穆斯林逃離家鄉成為國際難民。 要問到我們怎樣對待世界各國的戰亂難民﹐我們支持簽署協議﹐制定國際法規﹐向任何國家的逃難者給予幫助和關懷﹐這是伊斯蘭歷來的人道主義精神。  伊斯蘭對待困窘旅客的仁慈和援助﹐不僅有經典為依據﹐而且在歷代伊斯蘭體制中都有實際法規可查﹐在今天的國際關係中也是重要的原則。

       在制定現行國際難民法中﹐根據伊斯蘭精神﹐我們必須強調兩點實質性的內容。  第一﹐對待國際難民﹐不以種族主義或宗教信仰為區分界線﹐而必須人人平等。  第二﹐對於不志願返回原地的難民﹐絕不勉強他們回去﹐例如強制性的驅逐出境和遣送回國。

 

       (阿里編譯自Islamic Stance on Refugees)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