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有信仰者精神爽-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社會

科學家發現有信仰者精神爽

       加拿大的一位科學家研究發現﹐凡是有虔誠宗教信仰的人﹐都能面對錯誤和挫折﹐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承受力﹐他們比沒有信仰的人更容易平靜下來﹐情緒穩定。  加拿大多倫多的一位大學心理學教授密歇爾‧印茲里奇和他的科研合作夥伴3月5日星期四對《加拿大新聞》記者說﹕“宗教信徒﹐信仰上帝﹐他們在遭遇艱難和挫折的時候﹐比起沒有信仰的人更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較少煩躁。”

       這是社會調查和典型試驗的研究結果﹐在被選定的典型對象中﹐有一個無宗教信仰群體﹐另一個群體是有不同信仰的宗教教徒﹐如穆斯林﹑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徒。 被調查的人都是自願者﹐先回答問券中的一系列問題﹐隨後進行個別提問和心理測試。  心理學家們採用美國最新認知心理學史楚普效應測試技術﹐利用有刺激性的詞語﹑顏色和形像﹐收集真實的心理反應﹐然後進行計算和推理﹐得出結論。  測試過程中﹐腦前部皮層(ACC)不同的部位聯上電極﹐可以從電腦圖示中看到大腦活動的圖像。  測試的結果證實有信仰與無信仰的人群﹐兩種截然不同的大腦反應。  越是信仰虔誠的人﹐因為畏懼上帝或造物主﹐對個人的得失看得很淡薄﹐對各種災難和不幸﹐沒有激烈的苦惱表現。

       印茲里奇說﹕“虔誠的教徒﹐比較少有恐懼心理﹐能在大難的壓力下保持平靜。  對生活中的錯誤也少有驚惶﹐感情有自制能力。”  這項心理學測試﹐證明了宗教信仰與大腦活動之間的關係﹐也說明了宗教信仰對社會災難的承受力。  其根本原因是﹐信徒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精神﹐改變了普通人的生命價值觀﹐他們的祈禱可以有效地減少對生活的憂慮和精神的壓力。

       這是一次初級的宗教信仰心理測試﹐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於以後研究。   例如大腦皮層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應當不是生而有之的先天特性﹐而是由於接受了信仰之後的變異。  不可能從一出生﹐就傾向於宗教信仰﹐信仰不是先天性的﹐而只可能在後天的信仰中﹐信仰的認識和訓練影響到心理變化﹐然後傳導到大腦皮層對外界的反應﹐形成了個人的性格。

       美國威克里夫神學院的學者大衛‧里德教授《全球郵報》記者說﹕“我聽到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對信仰人群的測試結果﹐毫不感到驚奇。  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我說的是所有宗教信仰﹐不僅是基督教﹐他們的生存目標超越了個人的現實世界。  他們對於生命有縱深的理解﹐相信靈魂不死﹐在肉體死亡之後靈魂繼續存在。”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