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需要戰爭?-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 > 國際

美國為何需要戰爭?

編者注:此文寫於2003年4月30日,即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作者為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學家 雅克•保威爾斯博士(Dr. Jacques Pauwels),出生於比利時,後定居加拿大。

227.jpg

作者簡歷: 1969年獲比利時根特州立大學歷史系博士;1976年獲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歷史博士;1984年獲多倫多大大學政治學碩士;1995年獲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雅克博士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間大學講學,包括多倫多大學、滑鐵盧(Waterloo)大學及貴湖(Guelph)大學

228.jpg

作者以《美國為何需要戰爭》為題,重點論述了美國近代史上歷次戰爭的前因後果,以及前總統布希在任時期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等。然而,十五年之後的今天,保威爾斯教授提到的若干話題值得我們深思。

現今,我們亟需解答的問題是,在全球宣導和平與和諧的大環境之下,特朗普政府為何依舊需要戰爭?它們為何還要通過一項預算為1.2萬億的核武器專案?為什麼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瘋狂地參與全球各地武力紛爭?為什麼美國政府會如此執著地支持軍方的大小戰爭計畫?

這些,都是這篇文章想要解答的問題。

=================================

美國領導人似乎對戰爭情有獨鍾

所謂戰爭,是矛盾鬥爭表現的最高形式與暴力手段,它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民族、派別、國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使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由於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

對每個有理智的正常人而言,我們都會堅決反對戰爭。但是,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我發現,美國領導人似乎對戰爭情有獨鍾。對此,很多學者都在不斷研究,試圖解開這背後的奧秘。有人認為,美國領導人之所以熱衷於戰爭,只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總統的職責所在。譬如小布希總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被視為他父親海灣戰爭的延續,小布希認為獲得一場勝利,能夠確保他成功連任美國總統。

但我不認為這樣。我認為布希總統之所以發動伊拉克戰爭,並非出自他的個人意願,而源自美國當時的經濟體系。

美國以自由資本主義經濟著稱,而這一經濟的根基,就是掌握巨大財富與金融勢力的經濟大亨。倘若沒有戰爭,他們的財富就很難延續或累積。

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無比高效,而這,恰好也是它的最大軟肋。十八世紀英國的工業化革命給英國帶來巨大成功, 20世紀初源自美國的自動化生產線,極大提升了美國經濟的發展水準,讓美國在短期內佔據世紀經濟的巔峰。

生產效率極大提升,必須要有消費能力的保障

然而,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必須要有消費能力的保障。自動化革命讓生產力得到巨大提升,可是,當時的美國民眾並不具備足夠的消費能力。如此,誰該為這些產品買單呢?怎樣才能收回生產成本,進而獲取更大利益呢?

這也正是美國史上大型經濟危機“大蕭條”爆發的根本原因,即產能大於消費、供大於求,而人民卻不具備基本的購買能力。

 

在大䔥絛期間,紐約出現排隊輪麫包的情景

(至1933年頭,超過一千二百萬人失業,相等於當時25%的可工作人口)

美國大蕭條危機的終結,歸功於二戰的爆發

我們必須承認,大蕭條經濟危機的終結,其實歸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連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仰慕者們也坦言,羅斯福總統的新經濟政策並沒有對經濟危機起到任何實質性作用。二戰的爆發,極大刺激了自動化裝備的消費,雖然美國1942年才參戰,但它自始至終都在為參戰國提供武器裝備,同時,美國政府大力支持美國軍工企業加大生產。僅在1940年至1945年間,美國軍費開支為1850億美金,比戰前增長了38.5%。

至此,導致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就迎刃而解——美國自動化製造業從戰前的供大於求,迅速轉變為供不應求,美國經濟也隨即再次步入欣欣向榮、一枝獨秀的發展形勢。

對普通美國民眾而言,政府軍費開支的逐年增長,其實也有諸多益處。軍隊裝備需求及開支的增長,就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更高的工資及福利水準。二戰的到來,終結了讓無數美國民眾陷入無盡苦難的空前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再次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得到極大提升。

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是軍火商

然而,戰爭的最大受益者並非普通民眾,而是軍備製造及售賣商,以及與經濟緊密相聯的金元政治。二戰期間,美國排名前兩千的大公司利潤總額是戰前的2.5倍之多。

美國製造業如此蓬勃發展,正是因為來自政府的大量訂單。各類自動化及機械化製造企業都從中獲益頗豐,可是,“戰爭經濟”的真正受益者,是那些大型的所謂“美國化公司”。據統計,二戰催生的經濟效益總額中,75%屬於約60家超大型企業,僅就IBM公司而言,其銷售額從戰前的4600萬驟增為1.4億美元。

為了滿足戰爭需求,美國製造行業將生產力發揮至最大化,縱然如此,它們依舊無法滿足美國政府的戰時需求。因此,戰爭不僅極大啟動了現有的各類企業,也促生了新型企業的誕生,這些新興企業又帶來了價值220億美元的額外經濟效益。然而,出於對“大蕭條”的畏懼,資本主義市場並不敢全面加大投資及生產,這時,美國政府就順勢而入,在逾2000多個軍事相關項目投資逾170億美元,資本市場隨即從政府手中租用這些“國有設施”進一步發展生產。

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決定撤出資本市場,徹底甩賣其戰時投資,各大寡頭遂即以低於市場價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價格購得政府設施。

美政府如何從戰爭中獲益

可是,美國政府到底如何從戰爭中獲益呢?首當其衝的就是稅收,它占了政府收入的45%,隨後便是貸款,後者佔據政府收入的55%。

戰爭期間,民眾的工資水準雖大幅增長,但民眾負債率也急劇上升。1939年,美國民眾負債約30億美元,截至1945年,民眾因貸款而產生的債務已高達450億美元。

美政府1942年頒佈的《稅收法案》保護工商巨頭

理論而言,隨著經濟水準與民眾工資水準的增長,民眾負債率理應下降。遺憾的是,美國政府並沒有利用稅收去減輕民眾負擔。諷刺的是,美國政府1942年頒佈的《稅收法案》其實保護了工業巨頭、商業寡頭們的利益,卻將沉重的賦稅強加給普通工薪階級。

美政府將舉國財力投入戰爭,卻將產生的財政負擔強加民眾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肖恩•鄧尼斯•卡什曼(Sean Dennis Cashman)就曾直言:“政府將舉國之財力投入到戰爭之中,卻將因戰爭而產生的財政負擔強加于普通民眾身上。”

縱然如此,在高就業及高工資的誘惑之下,民眾似乎被眼前利益所蒙蔽,他們似乎並沒有意識到所謂“利益”及“福利”背後潛在的剝削與危機。而資本經濟的既得利益者卻深知戰爭背後的巨大經濟鏈,美國政府也正是依靠這些既得利益的富有階級為高額軍費開支買單。換言之,政府從那些掌控了銀行與金融的資本家手中取得大量借款,支付高額利息,最終給資本家帶去更大利益,資本家積累了更大資本,富裕者變得越來越富裕。為了進一步收回戰爭成本,美國政府甚至大肆發行“戰爭債券”,而債券購買者,絕大多數也是普通民眾。

“自由資本家”依靠戰爭獲得巨額利潤之後,隨即開始拒絕接受政府對“自由市場”的干預,因為他們深知,倘若政府開始介入所謂自由市場,其資本必定會受到巨大影響,其財富也會大幅縮水。

二戰給美國工業巨頭重大啟示

二戰期間的經濟繁榮,給美國工業巨頭帶去一個重大啟示——戰爭,就意味著巨額利潤。

換言之,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大于和平時期的經濟發展。因此,二戰之後的美國資本家及富豪們都大力支持極具美國特色的金元政治,而政客們也對它情有獨鍾,因為,政治家正是金元政治的最大受益者。只有依託金元政治而獲取政治地位的政治家,才會進一步支持金元政治的發展,才能繼續保證資本家的經濟利益。

經濟學家對戰後經濟前景的預測讓政治家坐立不安

無疑,二戰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但是,隨著戰爭的結束,這種戰爭經濟也必定會走向尾聲。經濟學家對戰後經濟前景的預測讓政治家坐立不安,因為他們深知,幫助他們擺脫經濟危機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如今,他們又該如何刺激經濟的發展?

和平年代,生產力與供求關係再次回到不平衡的狀態,與此同時,退伍軍人衣錦還鄉,也會竭盡全力在社會中謀得一份普通工作,這意味著大量工人階級又將再次面臨失業。最終,人民購買力註定再次下降。

對有產階級及權貴們而言,失業並非最大的問題,他們擔心的,是暴利時代的終結。因此,他們必須竭盡全力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他們註定會不擇手段地避開此類經濟災難。

要保住利潤,美國必須不斷尋找新的“敵人”

眾所周知,對美國這種國家而言,軍費開支一直都是積累資本、獲取最大利益的絕佳手段。要想保住這種利益與利潤,美國必須不斷尋找新的“敵人”,向它們宣戰。

蘇聯的興起給了美政府最好的理由

可是,二戰已經結束,美國該區哪裡尋找敵人呢?此時,蘇聯的興起給了他們最好的理由。須知,二戰期間,美國與蘇聯屬於盟友。很多美國歷史學家都指出,蘇聯在二戰期間遭受了巨大損失,不論在經濟還是軍事方面,它都不可能對美國構成任何威脅,同時,美國也並沒有將蘇聯視為威脅。歷史學家還指出,當時的蘇聯政府其實非常迫切地想要與美國建立友好關係,共謀發展。

須知,對蘇聯而言,美蘇兩國之間的矛盾只會有百害無一益,畢竟,美國是二戰之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遺憾的是,彼時的美國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敵人,來為自己的經濟買單,來確保資本家及有產階級的經濟地位,進而確保美國社會的所謂穩定。

在這種背景之下,冷戰應運而生。這,也意味著軍工產業的再次興起。正如美國前總統艾森豪所言,美國經濟界精英們懂得如何從“戰爭經濟”中獲益,他們有能力讓美國經濟再次強大。

冷戰的發展超出所有人的預料

可是,冷戰的發展局勢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為了在這場鬥爭中取得先機,美蘇雙方大搞軍備競賽,蘇聯被整個自詡為“自由世界”的西方國家視為潛在敵人,美國生產的軍工裝備也在整個西方世界大肆暢銷,各國都在準備應對來自蘇聯的“潛在威脅”。在美軍及其盟軍的刺激性消費下,軍工企業及科技企業不斷投資研發更為先進、強大的武器裝備。國防軍備產業再度成為經濟支柱,美國經濟再度回到二戰期間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大多高級將領退役後,被各大軍企高薪返聘

雖然歷史學家及經濟學家都認定經濟與軍事有密切關聯,但還是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陰謀論。殊不知,絕大多數五角大樓高級將領退役後,都會被各大軍工企業高薪返聘,以諮詢顧問的身份繼續發揮“餘熱”。

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

冷戰期間,美國政府以貸款及債券的方式不斷支撐軍工產業的發展,民眾負債率再次到達新的高度。1945年,美國民眾負債率約為2580億美元,至冷戰末期的1990年,這一數字已高達3.2萬億!從通貨膨脹的角度來講,當時的美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

截至2002年,美國公共債務已高達6.1萬億美元。

工商巨頭已掌控了美國經濟的命脈

冷戰耗費了美國大量國有資產,美國政府原本可以向經濟寡頭們徵收富人稅,以此補充國庫的虧空,但是,誰都沒有提過這一策略。1945年,二戰接近尾聲時,美國稅收總收入的50%來自於大型企業及公司,然而,冷戰期間,這一比例大幅下降,現如今,有產階級的稅收貢獻只占美國收入總額的1%。

出現這種“反常”情況的根本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工商業巨頭已經掌控了美國經濟的命脈,縱然是美國政府,也只能依託於它們。二戰之後,在政府的庇護之下,有產階級貢獻的稅收收入不升反降,很多富人在全球各地取得居住及公民權,從而完美地避開稅收。僅就1991年而言,37%已經轉化為國際化公司的美國企業、以及70%在美國運作的國際公司沒有貢獻一分錢的稅收,那些依舊將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他們繳納的稅款也不足其總利潤的1%。

 既得利益者沒有承擔冷戰給美國帶來的高額債務

換言之,有產階級及既得利益者並沒有承擔冷戰給美國帶來的高額債務,支撐這一新型戰爭經濟的,又是工薪階層。冷戰給有產階級帶來巨大利潤,而工薪階層卻根本沒有從中獲得任何益處,國家財富幾乎全部流入有產階級口袋,而工薪階級卻再次深陷債務危機,苦苦掙扎,他們在經濟繁榮時期積累的財富,也逐漸消失殆盡。窮人變得越來越窮,富人卻變得越來越富。1989年,在冷戰末期,據美國政府資料顯示,13%(約3100萬)的美國民眾處於貧困線以下。

如今,約1%的人口掌控了全美34%的財富。巨大的貧富差距,已成為西方社會不穩定的最大因素。

雖然這種情況給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危害,但是,超級富豪們卻對此無比滿意。他們喜歡積累財富,卻肆意踐踏工薪階級、普通民眾的基本利益。

冷戰終結給百姓帶來無限憧憬

然而,就如二戰一般,冷戰也最終走到了終點。冷戰的終結,給普通百姓帶來無限憧憬,可事實上,這再次給美國經濟帶去巨大考驗。 

民眾認為,政府在冷戰期間用於軍費的開支,如今終於可以用到基礎設施建設、醫保及其他福利之中。可是,和平發展永遠都不是既得利益者的選擇,因為,和平發展根本不會如戰爭經濟那般快速帶來巨大效益。

蘇聯解體,令美國亟需找到新的理由去持續發展戰爭經濟

蘇聯的解體,讓美國失去了藉以發展戰爭經濟的藉口。因此,它們亟需找到新的理由去持續這種發展。1990年,“殘暴” 、“專政” 、“獨裁”的薩達姆給了美國絕佳的戰爭藉口。曾幾何時,薩達姆是美國的親密盟友,可是,當美國需要一個敵人繼續發展戰爭經濟時,曾經的盟友就成了罪無可赦的惡棍。就薩達姆而言,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之後,他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之下與伊朗惡戰八個年頭,幾乎斷送了伊拉克、伊朗兩國的發展前景。可是,當美國需要一個敵對方時,他就被美國稱為“新一代希特勒”。

 

布希父子在總統仼內先後發動伊拉克戰爭

於是,老布希總統一聲令下,打著“解放伊拉克人民”“解救周邊地區國家”的旗號,悍然發動海灣戰爭。美軍依靠現代科技迅速擊潰伊拉克,但最終依舊讓薩達姆掌控政權,因為他們知道,當時的伊拉克,只有薩達姆能夠給他們帶來最大利益。

 (2017年)美國在防務上的花費比其次的七個國家的總和還多

 海灣戰爭再次讓美國經濟、軍事發展上升到新的高度。從戰爭的準備階段到結束,美國軍費開支再次驟增,美國經濟再次得到極大刺激。據美國軍方1996年公開資料顯示,該年度美國軍方開支為2650億美元,再加上其他非官方形式的軍工貸款,美國該年軍費總開支高達4940億美元。換言之,那一年,美國每天的軍費開支就高達13億美元!

戰爭經濟的甜頭,一發不可收拾

薩達姆的潰敗,讓美國再次將戰爭魔爪伸向其他地區。索馬里成為短期對象,緊接著,塞爾偉業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就成為美國式民主與自由的下一個“敵人”。在美國武力干涉南斯拉夫內政期間,美國軍費開支再次高升,軍工企業再次獲得高額效益。

由此可見,戰爭經濟的成功,離不開美國政界與經濟界的緊密合作。美國在二戰期間嘗到“戰爭經濟”的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這種經濟模式也註定會在美國不斷延續。可是,這種經濟模式的延續並非毫無挑戰。雖然主流媒體總會不遺餘力地從各個方面宣揚戰爭經濟的益處,但是,民智終究會大開。

政治與經濟的聯合,成為美國金元政治的基石,二者之間必須做到精誠合作、同仇敵愾。但是,在利益面前,縱然是最親密的盟友,也會成為潛在敵人。

克林頓在競選期間明確提出,他當選後會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準,他的“醫保計畫”給他贏得大量選票,金元政客們對此幾乎無能為力。在此之前,美國政界及經濟界領導人其實在準備讓一眾有軍方背景的政客踏入白宮,可是,克林頓的親民、利民政策卻讓他們一敗塗地,這讓他們對克林頓咬牙切齒。

小布希入主白宮後亟需再尋找新的敵人

小布希入主白宮後,很多分析家認為他會把中國視為下一個競爭對手。然而,中國當時已經具備超級大國的諸多潛力,美國並沒有十足的信心與勇氣向中國開戰,至少,美國經濟界不願冒這個風險。畢竟,美國商界與中國有著良好貿易關係,美國從中國市場獲益頗豐。

9•11的爆發,讓幾乎陷入絕境的美國戰爭經濟重見生機

就在此時,9•11事件悄然而來。於是,一場前所未有、規模空前的反恐戰爭逐步進入人們視線。

關於9•11 ,美國數千名精英建築學家及工程師組成一個特殊委員會,從建築學及工程學的角度出發,明確指出世貿大廈因外部撞擊而瞬間坍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當然,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陰謀論,我們暫且不去討論9•11事件背後到底暗藏何種玄機,但我們必須承認,9•11的爆發,確實讓幾乎陷入絕境的美國戰爭經濟重見生機。

小布希總統的新敵人

小布希總統的新敵人,並非某個特定國家或領導人,而是他們所認定的“恐怖主義”,即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換言之,只要白宮認定某個群體或個人屬於恐怖分子,美國及其盟友就有充分理由向他們宣戰。

至此,冷戰後美國所遭遇的一系列問題也迎刃而解,後續的問題,也有了穩定的保障。美國官方1996年2650億美元軍費開支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可是, 在小布希總統的領導之下,2002年美國軍費開支已高達3500億美元,一年後,又增至3900億!為了支付高額軍費開支,美國政府甚至逐步取消了諸多人民福利。

雖然民間對小布希滿是怨言,但是,小布希總統依舊成為美國史上最受政界及商界喜愛的總統之一,畢竟,小布希的全球“反恐戰爭”,不斷為美國帶來巨額效益。

反恐戰爭讓美國有了隨時發動軍事打擊的絕佳藉口

換言之,“反恐戰爭”讓美國有了隨時隨地發起軍事打擊的絕佳藉口。9•11之後,布希政府迅速向阿富汗發起攻擊,只因他們認定阿富汗為本•拉登提供藏身之處;緊接著,美國又向伊拉克發起死亡式打擊,徹底推翻薩達姆政權,扶持親美的什葉派掌控原本屬於遜尼派的伊拉克。出兵伊拉克之前,美國堅稱伊拉克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可是,對於真正持有類似武器的朝鮮,美國卻不聞不問。這背後自有玄機,我們只需明白,伊拉克石油儲量驚人。

若不遵循美制定的遊戲規則,就是美國敵人

與此同時,伊拉克戰爭也是美國對眾多第三世界國家發出的一個信號:倘若你不遵循美國制定的遊戲規則,你就是與美國為敵。

總而言之,美國經濟的騰飛與戰爭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倘若沒有這一系列近乎定期的戰爭與武力衝突,美國經濟註定不會得到如此之大的刺激與發展。伊拉克之後,利比亞、敘利亞等國都成為美國的敵人,都為美國提供了繼續發展戰爭經濟的藉口。

的確,21世紀是屬於科技的世紀。掌控尖端科技的美國,似乎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主導者,在這種主導思維之下,美國的戰爭經濟註定會蓬勃發展。

--------------------
編輯:葉哈雅

出處:Global Research

原文:Why America Needs War ?

連結:http://suo.im/4zFID5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