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文化透析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如何講好“臥爾茲”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穆斯林通訊    作者:楊宗德
熱度3529票  瀏覽429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3年4月04日 18:13

“臥爾茲”的概念及作用

“臥爾茲”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是伊斯蘭教宣教的一種方式。意為“勸導”、“訓誡”、“教誨”、 “講道”、“說教”。《古蘭經》“你應憑智慧和善言而勸人遵循主道,你應當以最優美的態度與人辯論,你的主的確知道誰是背離他的正道的,他的確知道誰是遵循他的正道的。”(16:125)伊斯蘭教傳教佈道的主要方式是口頭語言宣講教義和書面文字宣講教義,旨在勸導人們從迷誤中醒悟,歸信安拉,走向正道。

“臥爾茲”是通過口頭語言演講直接宣教的主要方式。通過“臥爾茲”直接讓聽眾知道他們不曾知道的,以便落實。因為書面文字宣教只針對識字的人,有些人不識字,而且識字的人又不一定看書,也沒時間看書,這就決定了與書面文字宣教相比,“臥爾茲”宣教所具有的突出特點:直接、明快。好的“臥爾茲”演講,對聽眾來說是一次精神的“龍牡壯骨沖劑” ,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它能喚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伊斯蘭真理的感召力和巨大的征服力。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裡,讓聽眾瞭解經訓。從各方面來說,“臥爾茲”是一種經濟(效果好而且省時間)的宣教方式。這裡我所說的聽眾,不只指穆斯林,還包括非穆斯林(教外人),我們應歡迎他們來聽“臥爾茲”,而不是排擠。主動讓他們瞭解伊斯蘭教,瞭解我們,以消除偏見和誤解,共同鞏固並促進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我們在這一方面做得不夠,比方說,清真寺門口若蹲了一個教外人,我們很少勸導並把他請進來,宣傳宣傳,發展發展,拉他一把,而總是讓他走得遠遠的,這樣做本身就不符合“臥爾茲”的根本目的。這樣我們怎麼能壯大隊伍呢?我們同是阿丹的子孫,只不過他們迷失了。更嚴重的是,有些地方對教外人倒沒啥,尤其是對自己人,如果不是“同一派”,就不讓進寺,對在別的寺裡禮過拜的人,更是冷言冷語,冷嘲熱諷。《古蘭經》“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們應當祈禱真主,不要祈禱任何物。”(72:18)伊斯蘭教是包容的宗教而不是排他的宗教,伊斯蘭教是教活人怎麼去做的宗教,是一種生活的原則。大愛無疆。應寬容,對待他們要以“優美的態度” 。目前一切不可思議的事情都可歸於沒有把《古蘭經》及《聖訓》落到實處,只是掛在嘴上。我們有個真教卻沒個真信,虛的假的東西太多。“臥爾茲”就是以演講的形式(“演”,指動作,“講”,指內容,要繪聲繪色,通俗易懂),把生活的原則落到實處。

 

講“臥爾茲”時的主體與客體

方法的新穎可以彌補題材和經驗的不足,比喻的生動可以加強感染的力量。主體與客體實際上牽涉到講“臥爾茲”的方法。“臥爾茲”既然是演講,就有主體與客體。演講者為主體,聽眾為客體。在講“臥爾茲”時,只有演講者把握住了客體(即演講物件),把握住對誰講,才能清楚講什麼和怎麼講。清真寺裡講“臥爾茲”主要是阿訇,阿訇是主體,聽眾是客體即物件。講“臥爾茲”不怕沒內容,不怕沒啥講,只要熟悉《古蘭經》和《聖訓》,有悟性,內容有的是,問題在於如何結合實際。伊斯蘭史很重要,是要很好的講,但有時一個“臥爾茲”,作為主體的演講者所講的內容距現實太遠,遠至千年,作為客體的聽眾在打瞌睡,使“臥爾茲”變成了催眠曲,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方法問題,與實際的結合問題。一個清真寺的阿訇,“臥爾茲”若講的好,禮拜的人也會多起來,這說明信教群眾還是心向教門的,因為阿訇能結合實際,講得好而人數增多,這裡面有群眾對阿訇的無聲贊許。以上所引《古蘭經》“……你應當以最優美的態度與人辯論……”(16:125)。而實際上有人講“臥爾茲”優美的態度暫且不談,幾乎是訓斥。這可能是訓人訓慣了吧?!當阿訇如果僅僅是為了頓頓有雞吃,那一定講不好“臥爾茲”。有真教,沒真信,表面的東西太多。有些老人,鬍子一把去看阿訇,阿訇頭也不抬,不知是驕傲還是自尊,簡直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阿訇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同時應是演講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作為客體的“臥爾茲”聽眾,受教育的願望越來越迫切,這就對講“臥爾茲”的阿訇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樣的聽眾(客體)怎麼辦?當然,宣教不光是阿訇的事,每一個穆斯林都應擔負起講“臥爾茲”的使命和責任。

如何講好“臥爾茲”

一、阿訇講“臥爾茲”首先是勸善戒惡和引導本坊穆斯林群眾信主獨一、認主獨一、拜主獨一。

同時,阿訇在演講時,實際上也是用演講的方式在推銷自己,展示自己學習經訓扎實的功底和口才。其次,阿訇講“臥爾茲”要儘量自己言行一致,做出表率。講給別人聽的首先自己要踐行,要落實在行動中。阿訇在講“臥爾茲”,大殿裡多少人在聽,阿訇引經據典,引導群眾、勸化群眾。雖然群眾的經訓知識欠缺,但誰講的好不好,誰的遵行怎樣,群眾心中是一桿秤,只是看在教門的面子上,不敢說而已。

群眾是水,阿訇是魚。群眾就教門問題請教阿訇滿拉,如果當時說不清楚,可以下去查閱經典,查完後再告訴群眾。因為教門知識學無止盡,阿訇也是人,只有造物主才是十全十美。但千萬別說:“瞎漢,你知道啥?”這樣傷感情的話。

講“臥爾茲”的人,如果也能經常過個“乜貼”,出個“乜貼”的話,今後阿訇的“臥爾茲”就會更有說服力,更能受到群眾的尊敬。中國古語告訴我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換句話講,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當今社會,是一個純粹追求金錢的社會,人們都在瘋狂地追求金錢和利益,而恰恰忘記了《古蘭經》的教誨。《古蘭經》說:“競賽富庶,已使你們疏忽,直到你們去遊墳地。”( 102:1-2),所以,我們穆斯林的阿訇與宣教工作者千萬不能陷入金錢社會的漩渦,千萬不能一切為了向“錢”看,千萬不能一切為了利益而忘卻自己是阿訇,是滿拉、是伊瑪目的表率作用和勸善戒惡的使命。

二、備課是教學的前提,授課是教學的中心,輔導是教學的延續。

講“臥爾茲”之前,一定要充分準備,要有一個像樣的講義,至少是提綱。由於漢語知識欠缺,沒有寫的習慣,好多年下來沒有積累下可供後人借鑒的寶貴資料,基本是想到哪裡講到哪裡,不系統,是跟著感覺走。只有充分準備了,才能有條理地講好一個“臥爾茲”,對於群眾關於教門方面的問題,無論何時何地,要認真思考,潛心研究。要有兩顆心:愛心加耐心。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說,不利於團結的事不做。要有神聖感、榮譽感和使命感。

我們必須相互提攜,否則就要整體倒下。

群眾造就阿訇。要提高阿訇的水準,必須首先提高群眾的受教育程度和經訓水準。阿訇是船,群眾是水,水漲船高。

三、把握物件。

把握物件就是要弄清楚給誰講,只有弄清楚物件的層次和要求,才能清楚講什麼和怎麼講,這裡怎麼講是個方法問題,方法的新穎可以彌補題材的不足。中國的回族穆斯林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母語,他們的漢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還處於文化的文盲。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忙於生計,想通過“臥爾茲”強化信仰。他們當中有年輕人,但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生活的時代造就了他們對教門的無知,他們需要信仰澆灌,需要建立在《古蘭經》和《聖訓》基礎上的通俗的緊貼現實的生動的“臥爾茲”。

伊斯蘭教是教活人怎樣活的宗教,伊斯蘭教是現實的宗教,是一種生活原則。一個好的“臥爾茲”是面對現實的“臥爾茲”,是站在物件立場上去講的“臥爾茲”,這就要求研究物件,分析物件,然後服務於物件。比喻的生動可大大加強“臥爾茲”的感染力。

四、講“臥爾茲”要超越教派。

強調派別,實際上是在製造分裂,從某種意義上說,悲劇的誕生只怪我們自己。一座清真寺一座山,“山頭主義”嚴重。狹隘的民族主義,地方保守主義,教派意識等嚴重阻礙了教門的發展和開拓,窩裡鬥使我們面對腥風濁雨就象落葉面對秋風。清真寺之間應學術交流,共商族事教事而不是相互攻擊誹謗和封鎖。《古蘭經》“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們應當祈禱真主,不要祈禱任何物”(72:18)。

我有一個夢。我夢想著有一天每個阿訇都能拿起筆……

我有一個夢。我夢想著有一天各個清真寺不分教派互相搬阿訇… …應善安拉。

五、語言的突破。

目前講“臥爾茲”,一大問題是語言障礙。只會說家鄉話,就無法使你的“臥爾茲”沖出家鄉面向全國,只會說中國話,就無法使你的“臥爾茲”沖出中國走向世界,因此要掌握普遍話,掌握世界性語言。要有好的口才和表達力。伊斯蘭教的發展要四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伊斯蘭),只有這樣,才能講出一個現代化的“臥爾茲”,面向全世界的“臥爾茲”,面向未來的“臥爾茲”,伊斯蘭特色十足的“臥爾茲”。同樣伊斯蘭教的發展要四個結合:與社會相結合,與學校相結合,與家庭相結合,與清真寺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講出面對現實的“臥爾茲”,活生生的“臥爾茲”,把做為穆斯林核心力量和理論基礎的《古蘭經》與《聖訓》直接落到實處,澆灌給饑渴般需要信仰的心田。

六、觀察與思考。

好的“臥爾茲”是面對現實的“臥爾茲”,要面對現實,結合現實,解決並解釋現實,必須不斷的觀察與思考現實,積累素材,就象蜜蜂將采的花釀成蜜那樣,要將觀察所得材料經思考釀成蜜,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思考的習慣,豐富的知識,抽象的理論思維水準和哲學概括力,講好“臥爾茲”不缺素材,缺的是對素材的主動性和對現實的觀察與思考。例如教育問題,進寺的全是老年人問題;年輕人和下一代怎麼辦的問題;把錢掙下,把大學考上就是好子女,教門一概無所謂問題;婚姻問題等等都是好題目。

由於理論水準的局限性,使我們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有條件的清真寺可以配上電腦,讓阿訇上網,以豐富資訊。快樂不在於得到的多,而在於計較的少。單純追求財富的人,得到的並非幸福;而追求美德的人,得到的恩典卻不少。

七、.變被動為主動。

目前的“臥爾茲”是你來我講,你不來我不講,非常被動,好像在履行公務。這樣只能是一直進寺的人一直聽,不進寺的人受不到薰陶,“沒人管”。伊斯蘭教的傳播要變被動為主動,要以守為攻,每個寺要鞏固現有的,爭取未來的,對未來的要動員到寺裡來(這當然不僅僅是阿訇的事),要通過傳幫帶拉他們一把,使他們回歸。這一點我們比不上基督教。

八、後繼有人。

由於“文化大革命”,致使阿訇大都是50歲以上的德高望重的老“爾林”,再就是30歲以下的滿拉,40歲左右能拿得起放得下的阿訇很少,少到幾乎沒有。因此,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提高現有阿訇整體素質的同時,要面向未來,抓緊機遇,大力培養並大膽任用年輕阿訇,給他們上臺鍛煉的機會。清真寺不是托兒所,在滿拉的培養上要嚴進嚴出,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個阿訇一個旗手,一個穆民一個火種。這方面任重而道遠。憶往昔崢嶸歲月,望未來歲月崢嶸。

“真主確是與堅韌者同在的。”(2:153)

“與艱難相伴的,確是容易;與艱難相伴的,確是容易。”(94:5-6)

“當禮拜完畢的時候,你們當散佈在地方上,尋求真主的恩惠。”(62:10)

在勞動中感知和知感川流不息的“瑞孜給”。

我心永遠……

 

【原標題“臥爾滋”研究】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臥爾茲
頂:145 踩:211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43 (836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18 (748次打分)
【已經有1589人表態】
455票
感動
358票
路過
350票
高興
42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