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人生與社會 >> 正教本質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伊斯蘭教的勞動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翻譯    作者:馬恩信 譯
熱度3814票  瀏覽482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3年5月30日 16:51

 

在伊斯蘭教的天平上,對於勞動(或實踐)的價值,再沒有比下面這些涉及到信仰和信士的《古蘭經》文表明得更為重要的了。因為這些經文經常把信仰和實踐聯繫起來論述:

“信道而且行善者,得以樂園為招待所。”(18:107)

“信道而且行善者,我勢必不使他們的善行徒勞無酬。”(18:30)

“信道而且行善者,他們的主將因他們的信仰而引導他們;他們將安居于下臨諸河的幸福園中。”(10:9)

“信道而且行善者,得享幸福和優美的歸宿。”(13:29)

信仰必須與實踐聯繫起來。因為實踐是信仰的成果和證據;信仰正如穆聖說的那樣“決不是幻想”,而是內心誠信,並由實踐所證明。

有的人輕視了實踐,卻說:“我們是堅信真主的。”穆聖駁斥他們說:“你們在撒謊!如果你們是堅信真主的話,你們必定早實踐了。”

那是因為實踐是人類生存的目的和社會職責,同時也是伊斯蘭教的價值之一,這種價值使人臻於善功的水準;實踐又是體現人類生存的意義。

如果說宇宙的一切事物——從瞬息不停地運行於其軌道的最大天體,直到默默無聲地蠕動於地穴的螞蟻,甚至用一毫米的千萬分之一才能相比的原子都在實踐著的話,那末,人類也不可能超出宇宙規律和生活之外,而毫不實踐地生存。否則,他將被生活所遺棄,將被社會所唾棄,他的本性將被破壞,而失去了人生的意義。《古蘭經》指出:“我創造精靈和人類,只為要他們崇拜我。”(51:56)所以“崇拜”與“實踐”常常是同意語。因為人生在世,是為了勞動與實踐。現世是後世的田園,真主造化人類的目的是要建設和管理這個世界;真主又賦予人們五官和各種才能,以便讓人們把它們運用到有益的實踐中去,如果人們不運用它們,便枉費了真主創造它們的哲理,而違背真主的命令。因為真主說:“你說:‘你們工作吧!真主及其使者和信士們都要看見你們的工作’。”(9:105)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歷代的先知和使者們(他們是獲得優良典範的稱號的)在生活方面的實踐史實,我們便會發現鮮明的證據,表明在伊斯蘭教的天平上實踐的價值。先知和使者們的整個生活活動,都在實踐和奮鬥,這不僅體現在思想領域、宗教宣傳方面,而且在體力勞動和其他工作方面都是如此。

努哈聖人造船是實踐,達吾德聖人在冶煉鋼鐵是實踐,伊卜拉欣聖人和易司瑪儀聖人,父子二位在修築古天房也是在實踐;穆薩聖人跟舒爾卜聖人之女兒結婚的彩禮,是他用自己受雇于舒爾卜聖人工作十年所取得的工資來支付的。

同樣地,先知穆罕穆德在建築古巴義清真寺和麥迪那清真寺時,一馬當先,搶在穆斯林大眾前頭,把石頭揹運到建築工地,當時有一位信士勸阻先知不要勞動,他願代先知揹運石頭,先知正色拒絕說:“去吧!你去幫別人的忙吧!我希望真主的喜悅比你更為迫切!”

穆聖對於體力勞動,除經常親自給大家做出榜樣外,他還有這樣一段聖訓,強調這方面的意義。有一個人因從事手工勞動,到了傍晚,疲憊不堪,穆聖向他報以“受真主恕罪”之喜訊,並且說:“你們不論誰,拿起斧頭去砍柴,然後親自背回來出售,以此為生,強於乞討(不論人家施捨與否)過活。”

穆聖很尊重那些因勞動而雙手變得粗糙的工人。說道:“這是真主及其使者所喜愛的手。”穆聖一再囑告,要維護服務人員的權利和他們的榮譽,被服務者要稱呼他們是自己的兄弟;穆聖又命令那些被服務的人們,要與服務人員一道同吃、同住、同衣著,不可苛求他們去做力所不能的工作。如果情況需要服務人員去做難以勝任的工作時,必須派人去協助他們。

艾卜·伯克爾當任“哈裡發”以前,曾從事商業;當他執掌政教大權以後,他仍然按慣例一樣,微服簡出,到街場市集,有時買,有時賣,以致許多穆斯林兄弟對他說:“我們給你豐衣足食,以便於你專心致志地主持哈裡發所肩負的重大政務”,大家一致決定從國庫裡撥給他足以生活的一份津貼。

歐默爾說:“你們任何人都不要坐著尋求生活給養,而說‘主啊,求你給我給養吧’!大家都知道,天上是不會降下含金帶銀的雨水呀!”

歐默爾曾經驅趕過一些隱居在清真寺裡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他勒令他們趕快出去勞動。有一次,他問其中的一人:“你到底靠誰為生?”那人說:“靠我的兄弟。”歐默爾說:“你的那個兄弟比你更虔誠敬畏真主啊!”

阿裡·伊本·艾蔔托利布有一天早晨起來,發現自己家裡一點吃的也沒有,阿裡和自己的妻子——穆聖的女兒、賢淑的法圖麥,卻沒有到穆聖那裡申請、借找食物,也沒有到任何一位輔士家去告求。阿裡獨自一人到麥迪那的郊外去找工作,借此謀取當天夫妻二人的生活來源,以便靠勞力吃飯。當時,阿裡在那裡碰到一位婦女,要製作土坯,他就主動向那位婦女毛遂自薦,說可以代她挑水、和泥,並商定以每罐水換取一枚棗子作為工資支付。於是,阿裡作完了這項工作,那位婦女按數量付給阿裡應得的棗子。然後,阿裡將棗子帶到清真寺裡,向穆聖敘述了這件事,穆聖聽了笑顏逐開,甚感滿意,還吃了幾個棗子,其後阿裡又將棗子帶回家中,與妻室一道共用親身獲得的勞動果實。

這是一幅在勞動、工作和提高勞動價值方面多麼具有光輝意義的圖景啊!阿裡·伊本·艾蔔托利布——既是先知穆罕穆德的叔叔之子,是伊斯蘭首屈一指的英雄,又是先知的掌上明珠——法圖麥的夫君,居然不恥於為一位普通婦女充當傭工,挑水和泥,以求自食其力,而不依賴別人為生。

穆聖讚賞阿裡的這種行為,喜形於色,滿心歡慰,而且還品嘗了阿裡用自己的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還有什麼工作比這更為純潔、神聖!?

穆聖說:“真主確是喜歡一個人選擇一種職業,以此而無求於他人供養。”

“崇高的真主熱愛有職有業的信士。”

“一個人所吃的最合法的食物,莫過於一個忠於自己職責的工人用兩手勞動換來的了。”

曾經有人問艾哈默德·布尼·罕伯裡:“你對於那種坐在家裡或清真寺裡,說‘我什麼工作也不做,直到我的生活資料降臨’的人,有什麼看法?”艾哈默德說:“這是一種不學無術的蠢人。難道人沒有聽過穆聖的教導嗎?穆聖說:‘真主把我的生活來源置於長矛影下。’”(即打獵、耕作為生——譯者)穆聖說到鳥兒時說道:“它們往往在清晨空腹而出,到傍晚便果腹而歸。”這就表明尋求生活來源,要早起早出。

伊本·邁斯歐德說:“我最討厭這種人:不僅在現世工作方面一事無成,連後世功修上也空無一物。”

對遊手好閒、以致造成貧困、淪為可恥的乞討者,穆聖譴責說:“誰給自己打開了一道乞討之門,真主便給誰打開了七十道貧困之門。”

邁爾子·布尼·加伯裡說:“在復活日,將有一個叫喚者叫喚道:‘在世界上曾被真主譴怒過的人們在哪裡?’那些在清真寺裡以乞食為生的人們應聲站立起來說:‘是我們啊!’……”

魯格曼訓誡自己的兒子說:“孩子,你應該用合法的營謀而取得富足,才不至於窮坑難填。因為任何人,除非因三種習性所染,否則絕不會貧窮的:第一是宗教觀念淡薄,第二是智力方面低下,第三是一個男子漢喪失了豪爽。但是,比這三種習性更為不幸的是:被眾人所輕視。”

穆聖說:“即使複生日已經來臨,而你們當中有誰的手裡還拿著一株棗樹苗,他還能來得及栽種下去的話,還是應當叫他栽種下去,那對他來說,還可以享受到一份報酬……”

這段聖訓,體現了勞動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重要性,甚至在人的生命和整個世界即將告別的一刹那,穆聖還要我們堅持勞動。

假使穆聖說:人們在目擊複生日所帶來的各種驚恐萬狀,他們的義務和刻不容緩的事是把兩手從現世的各種雜務上立刻停頓下來,趕忙利用這千金一刻之機去迎向真主,悔罪求饒——如果穆聖這樣說,那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穆聖卻說:“複生日已經來臨,而你們當中有誰的手裡還拿著一株棗樹苗,他還能來得及栽種下去的話,還是應當叫他栽種下去……”

不錯,一株棗樹苗,即使栽種下去,也需要幾年後才能結果實,可是穆聖卻勉勵人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要把手裡拿著的樹苗種下,這就是說,人們在力所能及,甚至一息尚存的時候,都還負有勞動和不停工作的使命,不管那時工作成效如何,或勞動收穫慢一點,都要堅持勞動和工作,也不要考慮到自己能否享受這分勞動成果,不可以把勞動的目的,僅僅限於獲得眼前的實惠,或僅為了個人的享受。否則,世事就不成體統,人生就不可能世代相傳;老一輩人如不願為後生犧牲一切,現存的個人也就不可能為服務社會而克盡其職;後來者收穫不到前人的勞動果實,於是他們也就無力發揮作用,而讓後來者也同樣收穫不到他們的勞動果實。

為此,伊斯蘭教對於生存於世的人,要使他們的生活,與持久的、更新的勞動緊密地聯繫起來,把這種不停頓的勞動持續到即使是生存的一切因素將被切斷的時刻。因為現世的生活,又是與另一種生活相結合的,在那種生活中,報酬是不會終止的。因此俗話曾說:“現世是後世的農場。” 人們在現世中所栽種的一切,必然要在後世享受到自己的收穫。所以“幼苗一株”即使使命垂危之時,也應該將它植下,它也有報酬可享。

這種意義,是來源於對真主和後世的真誠、純粹的信仰。人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只是許多生活歷程的一部分,這些生活歷程從人們還在自己的母腹中就已經開始,所以死亡不意味著生活歷程的終止和結束;死亡只是將生活于報酬和永恆世界裡的另一個生活歷程的起點。

然而有的人卻迷誤了,“他們說:‘只有我們今世的生活,我們絕不復活。’”(6:29)

他們用這樣的觀點,把賞善罰惡的法則一下註銷了,枉費了人世的價值,因為他們把人類和昆蟲之類看成一樣,一個昆蟲一旦被踐踏的時候,它的一切就結束了。

假使人類也是如此的,那末,善行義舉、利他主義、工作動機、勇於犧牲、寬容……這些美德及其意義,對於人類來說也就不存在了;人類的所有希望和感情,一定只會局限在一個狹隘的範圍內,即人人所想的,只是企圖搶奪個人享受,於是千方百計,不論合理與無理,只要力所能及,都據為己有,在他心目裡,社會簡直是一個以自私自利的、貪婪的、支離破碎的、瓦解著的。

只有當人們都相信:人生於世僅僅是一個過渡階段,並且相信,為了這樣,他的生命必須運用於除了自利以外,還應為社會、為人類造福,而且在後世將要發現自己生前的勞動報酬——有這樣的信念,人生才會善良,人道主義的關係才會加強。

也只有借此信念和作風,人類的心靈才臻于優美、善良;人類生存於世的目的才會井然有序,而在後世獲得相應報酬。

真主說:“凡說過‘我們的主是安拉’,然後遵循正道者,眾天神將對他們說:‘你們不要恐懼,不要憂愁,你們應當為你們被預許的樂園而高興。在今世和後世,我們都是你們的保護者。你們在樂園裡將享受你們所愛好的一切。你們在樂園裡將享受你們所要求的一切。那是至仁至慈的主所賜的宴饗。”(41:30、31、32)

如果人們能夠對於上述那種面臨複生日,穆聖還勉勵種植樹苗的聖訓,平心靜氣、深思熟慮,然後把它的精神貫徹到整個生活領域裡,那末,在人們的許多生活作風、精神境界、道德觀念諸方面,五彩繽紛的革新美景,將會在我們的眼前層出不窮地展現。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一下吧:

一個老是怕勞動、回避工作的職員,經過一年半載,沒有任何遷善表現,我們便認為他意志鬆懈,工作熱情喪失。因為他不想盡義務,也不思考新計畫,以改進工作,提高業務和生產水準。在他思想裡是希望把職責讓給後繼者來承擔。這個職員如果能夠思考、領會上述那段聖訓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及其積極精神,那末,他一定會振作起來,把工作堅持到自己職責的最後一刻,出色地完成人生的使命。

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眾所公認的事實存在著。那個對工作的信心已經受到沮喪、熱情已經消失的職員,他那竭力回避勞動的消極情緒,會使他用最壞的方式來反映他本人對生活的厭惡,因而只要他一旦丟棄工作,他將會發現自己與生存脫離,那末,任何努力和目的是不會把他再拉回到生活裡來的。因此,對他來說,是日夜難熬,歲月沉重,把自己有生之年放在疾病或遊手好閒的壓力下,消磨完畢。

如果這位職員,能以開闊的精神,革新的決心,並對未來懷有無限的希望來完成自己的職責,那末,他必定會有充沛的力量,而且能在利己益群,造福於社會的其他不論大小、巨細的工作方面再接再厲。

上述那段聖訓,還指示著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在思想與實踐方面,要把今生與後世緊密聯繫起來,不能在“今生的工作”與“後世的工作”這概念之間分離,這是一條相連的途徑,前者是起點,後者是終點。所以真主說“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後世的住宅,你不要忘記你在今世的分享。”(28:77)又說:“你說:‘真主為他的臣民而創造的服飾和佳美的食物,誰能禁止他們去享受呢?’你說:‘那些物品為信道者在今世所共有,在復活日所獨享的。’”(7:32)

這個意思,就是說人們所從事的無論哪一種工作,都能與真主相通,為主道奮鬥,闡揚真理;要追求後世,就該建設今生;為了維護個人與集體的尊嚴和生命財產的安全,就要保衛祖國的領土不受侵犯,有時要為這些事業做出犧牲。因為在這個現世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世界,在那裡有優美的報酬和永恆的生存。

〔埃及〕穆罕穆德·卡米爾·哈泰

 馬恩信 譯自《宗教價值與社會》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劳动
頂:170 踩:183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74 (881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1 (755次打分)
【已經有1825人表態】
515票
感動
396票
路過
415票
高興
499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